首页> 中文学位 >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的系统评价
【6h】

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的系统评价

代理获取

摘要

背景;心脏的代谢治疗是指应用代谢相关药物以提高心肌细胞功能。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是该类药物中应用较多的一种,经常被单独或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稳定型心绞痛。新近研究显示,该类药物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局部以及整体心脏功能亦有益处。对于心力衰竭患者,从1939年即有假说认为衰竭的心肌存在着相对的能量欠缺,心肌处于一种对ATP需求的状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慢性代谢障碍,可以直接引起血流减少和静息状态下氧供减少,并且在运动负荷等情况下,无法保证心肌糖摄入以确使心肌的机械功能有效施行。另有研究显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存在糖代谢紊乱,在缺血心肌动物模型上也发现存在心肌的胰岛素抵抗。因此,对于衰竭心肌代谢治疗的第一步是通过增加心肌糖的供给和利用来直接增强葡萄糖的氧化。研究显示TMZ通过抑制氧化磷酸化和转移能量底物从脂肪酸到葡萄糖氧化,以增强葡萄糖代谢,从而发挥改善心肌代谢的作用;该作用是通过选择性抑制长链3.酮酰基辅酶A硫解酶(3-KAT)完成的。TMZ尚可发挥直接的细胞保护作用以及维持细胞内高能磷酸盐水平等作用。然而,有关TMZ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作用尚有争议,目前国内外对该领域已有临床和基础研究,但单个研究病例数较少,观察指标多样,并且结论尚存争议。
   目的:我们通过采用国际循证医学通用的系统评价方法,对目前TMz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的国内外相关临床实验分别进行系统评价,用以系统阐明以下问题:
   ①评价在传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TMZ对西方人群中在心脏基础疾病(缺血性心肌病以及非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获益,并评估TMZ在这部分患者临床和预后方面的作用。
   ②对于中国非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基础治疗加TMZ能否使患者进一步获益,以及对患者临床终点即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系统检索1966年~2010年12月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Pubmed以及EMbase数据库,对治疗策略的检索,检索词为“trimetazidine”OR“vasorel”:对纳入疾病的检索,检索词为“dysfunctional myocardium”OR“heart failure”OR“left ventriculardysfunction”OR“dilated cardiomyopathy”OR“ischemic cardiomyopathy”;对随机对照试验的检索,检索词为:“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OR“trial”OR“clinical trial”OR“random allocation”OR“double—blindmethod”OR“single-blind method”。检索目标论著均为英文论著,纳入随机、盲法、对照研究;同时检索1979年~2010年12月中国知网、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检索词‘曲美他嗪’或‘万爽力’和‘慢性心功能不全’或‘慢性心力衰竭’,剔除包含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肌病的研究,纳入随机对照研究;并联系施维雅公司检索相关文集报道。纳入文章的参考文献均以手工方式进行进一步文献检索。研究目标为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TMZ对慢性心力衰竭观察其治疗获益。排除重复发表的研究、未设立对照组的研究和动物实验,并排除药物组和对照组基础治疗有明显差别的文献;英文文献选用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E/A比、左室舒张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end-dialation volume,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volume,LVESV)、左室舒张末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lation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INESD)和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all motion score index,WMSI)来评价TMZ对慢性衰竭心肌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方面的作用;选取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C1)以评价TMZ对血糖代谢的影响;选取运动时间(exercise time,ET)和生活质量评价指数(quanlity of life,QOL)评价TMZ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以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反应TMZ对炎症情况的影响;以血压心率等指标评价TMZ对患者基础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中文文献则选用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LVEF、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心脏指数(cardiacindex,CI)、LVEDD、LNESD、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运动试验(6 minuteswalk test,6MWT)和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来评价TMZ对慢性衰竭心肌的临床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作用;以血压心率等指标评价TMZ对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并以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再入院率等联合预测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应用STATA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异质性分析计算Z评分和卡方检验,以P<0.1为具有异质性,根据异质性结果选用进一步的系统评价方法。如果P>0.1,显示数据之间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如P<0.1,显示数据之间存在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病例数、均数以及标准差均来自文献原始数据。以P<0.05表示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以P<0.01表示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检索到122篇英文文献和1873篇中文文献,经过筛选,共纳入17篇英文文献和32篇中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研究。英文文献一共901名患者入选,患者病因不限,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和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均合并慢性心力衰竭,部分研究对象合并糖尿病;纳入的中文文献均为非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共纳入1789名患者,基础疾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和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各研究纳入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条件和基础治疗一致。
   TMZ治疗西方慢性心衰患者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
   ①纳入文献研究质量:4个为A级,10个为B级,3个为C级。
   ②在心衰传统治疗方案中加入TMZ,对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心衰,均可显著降低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pooled RR:-1.28,95%CI:-1.89,-0.67),提高LVEF(SMD:1.07,95%CI:0.77,1.37)和LVFS(SMD:1.34,95%CI:0.12,2.56),缩小LVEDD(SMD:-0.88,95%CI:-1.76,-0.01)和LVESD(SMD:-1.74,95%CI:-3.01,-0.47),降低WMSI(SMD:-0.70,95%CI:-1.01,-0.38),改善患者E/A比(SMD:1.66,95%CI:0.55,2.76),并显著提高患者运动时间(SMD:0.91,95%CI:0.25,1.57),对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处于统计学边缘(SMD:1.38,95%CI:-0.03,2.75);而对LVEDV的作用未见统计学差异(SMD:-0.25,95%CI:-0.59,0.10)。
   ③患者的血糖代谢显示明显受益,与传统治疗比较,空腹血糖(SMD:-0.72,95%CI:-1.01,-0.42)和HbAC1水平(SMD:-0.44,95%CI:-0.74,-0.10)在TMZ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均可获下降。
   ④TMZ组表现出对炎症因子CRP水平明显下降(SMD:-1.14,95%CI:-1.58,-0.71)。
   ⑤对于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TMZ并未表现出对LVEF的临床益处(SMD:0.81,95%CI:-0.32,1.93)。但文献少(2篇),存在偏倚。
   ⑥TMZ对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基础血压心率未见变化(P>0.05)。
   ⑦TMZ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和头痛等,共有2例患者因为药物副作用反应退出试验。
   ⑧2篇文献描述了TMZ组和对照组再入院和死亡病例情况。受文献具体指标和数据所限,未对临床试验金终点即再入院率或死亡率等指标做出评价。
   ⑨纳入文献在基础指标之外,大多描述性表述了TMZ对血脂等基础情况的影响。大部分研究发现TMZ对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无明显影响,其中1篇针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治疗的报道观察到TMZ尚具有升高HDL-L的作用。因为血脂水平变化仅1篇给出具体数值,未行进一步系统分析。
   [TMZ治疗中国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衰患者的荟萃分析]
   ①纳入文献研究质量:0个为A级,11个为B级,21个为C级。
   ②在规范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TMZ,可显著提高中国非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总有效率升高(pooled RR:4.59,95%CI:3.26,6.47),具体表现在可以显著升高LVEF(SMD:0.86,95%CI:0.56,1.16),并使CO(SMD:0.85,95%CI:0.41,1.28)和CI(SMD:0.80,95%CI:0.56,1.05)增加,缩小扩大的左室腔,LVEDD(SMD:-0.73,95%CI:-1.05,-0.40)和LVESD(SMD:-0.97,95%CI:-1.59,-0.36)均显著缩小;降低BNP(SMD:-1.09,95%CI:-1.52,-0.66),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状态(NYHA心功能分级:SMD:-0.69,95%CI:-0.90,-0.47)和运动能力(6MWT:SMD:0.89,95%CI:0.71,1.06)。
   ③在基础治疗方案中增加TMZ的慢性心衰患者,随访期间因为心血管事件的再入院率(pooled RR:0.21,95%CI:0.11,0.41)和死亡率((pooledRR:0.18,95%CI:0.07,0.46)显著下降。
   ④基础治疗加TMZ对基础心率并无影响(SMD:0.18,95%CI:0.07,0.46),患者的血压亦未受影响(收缩压SMD:0.05,95%CI:-0.36,0.46;舒张压:SMD:-0.09,95%CI:-0.49,0.32)。
   ⑤2篇文献对血糖进行治疗前后比较,认为基础治疗加以TMZ对血糖代谢有益。6篇文献描述性表述了TMZ对血脂等基础情况的影响,认为TMZ对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无明显影响,但对血脂水平的变化并未给出具体数值,故未行进一步系统分析。
   ⑥TMZ组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以及恶心等胃肠道反应,但未见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退出试验。
   结论:
   TMZ治疗西方慢性心衰患者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
   ①TMZ联合常规系统治疗对于慢性心衰可以有效地提高左室收缩功能,并且舒张功能亦可受益,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②TMZ联合常规系统治疗可以进一步减少增大的左室直径,在伴或不伴糖尿病的心衰患者中均得到类似结论。
   ③TMZ组血糖代谢明确改善,空腹血糖和HbAC1均受益。
   ④TMZ联合常规系统治疗可以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
   ⑤TMZ应用于慢性心衰患者,对血液动力学并无影响,不影响患者的基础血压和心率,副作用大多局限于胃肠道反应,临床应用禁忌症少,相对安全。
   ⑥对于慢性心衰的入院率和死亡率,尚未得到TMZ作用的明确证据。有meta分析认为LVEF、LVESD和LVEDD的提高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那么或许可以推测,在心衰的基础治疗中加入TMZ,可以减低患者再入院和死亡发生。
   TMZ治疗中国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衰患者的荟萃分析
   ①对于中国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衰患者,TMZ联合心衰常规系统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具体而言,TMZ能够提高左室功能,缩小扩大的左室,改善患者运动耐量,在中国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中无论源于何种原发病均可以受益。
   ②在基础治疗中加入TMZ,可以有效减低中国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再入院和死亡发生。
   ③TMZ应用于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衰患者,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而且不影响患者的心率,副作用轻微且可耐受,临床应用相对安全。
   局限性及展望:本系统评价中纳入的临床试验样本量均较小,而且观察时间大多为3~6个月,很难得到有关TMZ与临床硬终点诸如死亡率或住院率的确切结论,而这些指标才是评价药物疗效的金标准;TMZ已经被证实可以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针对英文文献的研究所纳入的临床试验中研究对象基础心脏病大多数是冠心病,这样就会出现偏倚:冠心病患者缺血改善,也可以改善心功能状态。研究对象中未完全排除糖尿病,也就是未能排除TMZ由于对血糖代谢的益处而发挥的对临床症状等方面的作用,产生部分偏倚。大规模的相关临床试验,特别是对于排除上述混杂因素的心衰患者进行TMZ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时间相对延长,有望得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TMZ是否能够确实较少慢性心衰患者死亡率的确凿资料。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