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深圳市宝安区出生缺陷的监测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6h】

深圳市宝安区出生缺陷的监测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深圳市宝安区2006~2012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的监测分析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监测对象

2.2 监测病种

2.3 监测方法

2.4 医院报告制度

2.5 质量控制

2.6 资料收集

2.7 统计方法

2.8 相关概念

3 结果

3.1 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

3.2 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死亡情况

3.3 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病例的一般情况

4 讨论

4.1 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总发生率较高

4.2 出生缺陷是导致宝安区围产几死亡的首位原因

4.3 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及死亡特征

4.4 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病种以先天性心脏病及体表畸形为主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深圳市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方法

2.3 调查内容

2.4 调查步骤

2.5 质量控制

2.6 样本量大小

2.7 统计方法

2.8 相关概念界定

3 结果

3.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一般人口学情况

3.2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3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

4.2 出生缺陷的保护因素

4.3 出生缺陷的其它影响因素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全文小结

1 研究发现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不足之处及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出生缺陷(Birth Defects,BD)也称先天异常(Congenital Anomalies,CA),是指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两者共同作用于孕前或孕期,引起胚胎或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发生的解剖学结构或功能上的异常。目前出生缺陷是世界性难题,全球每年有约790万出生缺陷儿出生,约占出生总人口的6%。我国是世界上出生缺陷高发的国家之一,据卫生部近几年发布的全国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0万~30万临床明显可见的出生缺陷儿出生,加上出生数月才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高达80万~120万人/年。
   深圳经济特区是一个劳务工聚集的城市,截至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超过1000万。宝安区是深圳市第二大市辖行政区,也是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聚集的工业大区,全区总面积为569.19平方公里(占全市28.58%),辖区内服务人口高达401.78万,居深圳市各区之首,其中外来流动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同时宝安区的人口结构属年轻型,平均年龄为29岁,正是生育的高峰期;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末全区出生人口高达58889人,占全市出生人口总数35.03%。而宝安区的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亦不容乐观,10年(1997~2007)发生率呈持续上升趋势:1997年为5.94‰,2002年为13.65‰,到2007年上升到13.90‰。近年来尽管出生缺陷流行趋势有所回落,但年均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基于人口大量流动与出生缺陷高发的现状,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已成为该地区紧迫而艰巨的公共卫生工作之一。
   明确出生缺陷的病因,是干预出生缺陷的前提条件。然而,出生缺陷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约25%的出生缺陷由遗传因素所致,10%的出生缺陷由环境因素所致,其余65%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国内外的医学专家、研究学者对出生缺陷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但因种族、地域、文化风俗及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但既往许多研究表明,孕妇在妊娠期间接触的各种有害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以及自身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是较为公认的危险因素。
   目前已经有不少关于宝安区出生缺陷研究的文献报道,但由于大部分是散在和局部进行,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对出生缺陷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阐明出生缺陷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作用的基本规律,对预防干预出生缺陷的认识只注重其生物属性而忽略了环境因素及社会属性,导致制定的预防干预措施缺乏系统的针对性,出生缺陷的控制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根据该地区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出生缺陷的监测和规模性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全面认识目前导致出生缺陷的主要危险因素,循证不同的因素与出生缺陷的关联程度及发生风险,对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改善社会卫生状况,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家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
   1.对深圳市宝安区2006~2012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的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以了解深圳市宝安区出生缺陷的流行情况及影响出生缺陷发生率的相关因素。
   2.开展深圳市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影响因素调查,对各因素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综合干预策略,以达到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目的。
   研究方法:
   1.深圳市宝安区2006~2012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的监测分析对2006~2012年期间在宝安区所有开展助产的公立及民营医院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到产后7天内的围产儿进行监测,围产儿转归包括活产、死胎、死产及产后7天内死亡。主管医生经临床观察及辅助检验手段确诊为出生缺陷后,由各监测单位经过出生缺陷监测技术培训的产科、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填报《出生缺陷儿登记卡》,并每月按要求将院内分娩的围产儿数量及围产儿死亡情况填入《围产儿月报表》。同时由各监测单位的妇幼信息人员定期将该时期的出生缺陷个案信息录入深圳市妇幼保健管理系统。
   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对2011年以前的原始登记卡进行双人双份录入,2011~2012年的出生缺陷数据则直接从妇幼保健管理系统获取;应用Excel2007软件进行数据汇总、制表、作图等;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率及构成比等),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资料x2检验;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深圳市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10月1日~2012年9月30日期间在宝安区各家医院分娩的出生缺陷围产儿和健康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编制孕产期健康状况调查表,本着自愿接受调查的原则,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分别对出生缺陷儿和配对健康新生儿的父母亲进行面对面的询问。问题答案由调查员根据调查对象的回答填入问卷,核对无误后现场回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围产儿的基本情况:出生日期、性别、胎龄、体重及转归等;②父母的一般人口学信息:民族、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婚育状况等;③父母既往病史:异常生育史、家族缺陷史及传染疾病史等;④孕前及孕期的暴露因素:营养情况、烟酒情况、药物服用情况及病毒感染情况等。
   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双人双份录入,对因变量及自变量进行合理量化及赋值,并通过程序控制对录入的数据进行逻辑纠错。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主要根据资料的类型采用配对设计x2检验(McNemar's x2 Test)或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经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有统计学差异的研究因素,纳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并计算各研究因素与出生缺陷的关联强度(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95%CI); 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研究结果:
   1.深圳市宝安区2006~2012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的监测分析
   (1)2006~2012年期间,宝安区共监测围产儿394405例,孕产妇391028例。发现出生缺陷病例5675例,出生缺陷的总发生率为14.39‰,高于全国监测的出生缺陷总发生率13.50‰。其中2007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最低,为13.41‰;2008年发生率大幅度升高,达到16.02‰,此后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均维持在较高水平。
   (2)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15.65‰)高于女性(12.69‰);不同户籍类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户籍人口(18.50‰)、流动人口(14.27‰)、暂住人口(14.01‰);产妇≥35岁出生缺陷发生率(18.70‰)高于其它年龄组(13.64‰~14.67‰);产妇孕次≥4次出生缺陷发生率(17.57‰)高于其它孕次组(14.88‰~16.53‰);产次=3次出生缺陷发生率(22.91‰)高于其它产次组(13.35‰~22.35‰)。
   (3)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总死亡率为2.71‰;出生缺陷死亡病例占所有围产儿死亡病例的28.82%(855/2967)。流动人口围产儿的出生缺陷死亡率(2.41‰)高于户籍人口(1.62‰)和暂住人口(1.55‰);产妇孕次、产次≥4次的出生缺陷死亡率分别为2.81‰和4.71‰,均高于其它低孕次组(2.16‰~2.63‰)和低产次组(2.07‰~3.36‰)。
   (4)宝安区2006~2012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前十位的病种分别是(构成比):先天性心脏病(26.85%),多指(趾)(13.64%),外耳畸形(小耳无耳除外)(7.30%),马蹄内翻足(5.13%),唇裂合并腭裂(4.58%),并指(趾)(4.26%),尿道下裂(4.02%),唇裂(3.30%),胎儿水肿综合征(3.21%)及肢体短缩(2.61%)。
   2.深圳市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1)采用1∶1匹配对照方法,调查了208对研究对象,其中男118对,女90对。出生缺陷病种的构成为:骨骼肌肉系统畸形68例、循环系统畸形57例、唇腭裂41例、其它42例。
   (2)出生缺陷围产儿早产的比例(25.48%)高于正常围产儿(8.17%);极低出生体重儿(5.77%)和巨大儿的比例(7.69%)高于正常围产儿(0.00%及4.81%),剖宫产比例(43.75%)高于正常围产儿(31.25%),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3)病例母亲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最多(47.00%);对照母亲的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技校为最多(41.21%),两组的文化程度有统计学差异(x2=21.93,P<0.01),总体来看,病例母亲的文化程度低于对照母亲。两组父亲的文化程度也有统计学差异(x2=27.90,P<0.01),总体来看,病例父亲的文化程度低于对照父亲。
   (4)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危险度的大小,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分别为母亲妊娠早期发热史(OR=4.39,95%CI1.74-11.08)、丈夫接触危险因素(OR=3.16,95%CI1.65-6.03)、孕期居住地附近有污染源(OR=2.71,95%CI1.36-5.39)及母亲妊娠早期情绪异常史(OR=2.33,95%CI1.31-4.15),母亲妊娠早期服用叶酸为出生缺陷的保护因素(OR=0.52,95%CI0.31-0.85)。
   研究结论:
   1.深圳市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总发生率高于全国监测的平均水平;出生缺陷在宝安区围产儿死亡原因构成比中居首位。
   2.深圳市宝安区出生缺陷发生率存在性别、户籍、产妇年龄、孕次及产次差异;而出生缺陷死亡率存在户籍、产妇孕次及产次差异。
   3.深圳市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病种以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外耳畸形(小耳无耳除外)、马蹄内翻足及唇裂合并腭裂为主。
   4.与正常新生儿相比,出生缺陷儿更容易出现早产及发育不良等情况。
   5.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分别为母亲妊娠早期发热史、丈夫接触危险因素、孕期居住地附近有污染源及母亲妊娠早期情绪异常史,妊娠早期服用叶酸为出生缺陷的保护因素。
   6.影响出生缺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出生缺陷的预防可从加强围孕期保健,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及减少危险因素的暴露等方面综合入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