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
【6h】

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

1.4.2 比较分析方法

1.4.3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基本问题及理论研究基础

2.1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及意义

2.1.1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

2.1.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意义

2.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内容

2.2.1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特征

2.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功能定位

2.3 研究理论基础

2.3.1 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理论

2.3.2 共生理论

2.3.3 产权理论

3 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现状

3.1 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

3.1.1 农业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3.1.2 农村土地流转面积逐渐增加

3.1.3 科技投入逐步改善

3.1.4 信息技术应用广泛

3.2 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

3.2.1 专业大户积极发展

3.2.2 家庭农场数量逐步增加

3.2.3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改革创新

3.2.4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示范带动

3.3 专业化水平逐步提升

3.3.1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3.3.2 农业基地建设不断壮大

3.3.3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重要引擎

3.4 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3.4.1 农机服务和信息平台的组合

3.4.2 供销社服务的全面改革

3.4.3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的初建

3.4.4 农业产业协会的协助

4 河北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

4.1 政府扶持政策不完善,土地流转不通畅

4.2 要素供应不够充分,质量结构亟待提升

4.2.1 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

4.2.2 资金供给困难

4.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

4.3.1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初具规模,规范性还不强

4.3.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稳定性差,缺乏有效管理

4.3.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较弱,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4.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不紧密,合作意识淡薄

4.4.1 横向合作不充分

4.4.2 纵向合作不深

4.5 农业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覆盖面窄

4.5.1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比较少

4.5.2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业务范围有限

4.5.3 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不高

5 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框架和机制

5.1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1+2+4+4构建框架

5.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机制

5.2.1 构建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共生机制

5.2.2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共生整合机制

6 河北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对策

6.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6.2 保证要素供应,高质量投入

6.2.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6.2.2 涉农金融机构的改革创新

6.3 发挥产业优势,创新主体经营理念

6.4 加强区域交流,建立合作机制

6.4.1 建立区域共同市场

6.4.2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区际合作

6.4.3 构建区域合作机制

6.5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拓宽覆盖面

6.5.1 建立村镇级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机构

6.5.2 创新服务网络

6.5.3 采取绩效评定制度保证服务质量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劳动力结构出现了很大的调整,农村面临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传统的农业经营体系是以农户家庭经为基础,生产粗放、农业兼业、组织分散、市场封闭,投入产出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已不适合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一直是一项重要的指导政策,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解决“由谁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农业大省,河北省也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如何构建符合国家政策和自身发展阶段要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行了不断地改革探索,鼓励土地向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逐步实现要素集约化、产业专业化、规模组织化和服务社会化的农业经营。
  本文主要利用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理论、共生理论等,立足于河北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四个特征出发,对河北省的构建现状进行分析。集约化不仅注重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体现在土地、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贡献程度。组织化是从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规模、示范带动效果等方面说明农业经营的规模组织化程度。专业化是从河北省农业区域特色产业的布局,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来反映农业产业发展的专门化水平。社会化则是考虑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不同的机构组织提供,包括农机服务、信息服务、融资服务和农业产业协会等提供的综合性服务。河北省在探索如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过程中,也面临了政府鼓励政策力度还不大、土地流转不畅,劳动力、资金等要素资源的投入质量还不高,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还不规范,区域合作不紧密,社会化服务落后等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利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构建了“1+2+4+4”框架,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共生机制,以及主体间的共生机制。在共生机制下,通过完善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土地流转制度、提高要素的投入质量、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理念、加强区域合作、拓宽社会化服务等,构建一个符合河北省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农民素质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