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6h】

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一、肌筋膜生理病理概述

(一)肌筋膜的解剖

(二)肌筋膜的生理功能

(三)肌筋膜的生理病理

二、腰背肌筋膜炎发病浅述

(一)中医认识

(二)西医认识

三、中医治疗方法

(一)内服中药

(二)中药熏洗法

(三)热敷法

(四)针灸治疗法

(五)推拿治疗法

(六)针刀治疗法

(七)火罐疗法

(八)挑治法

(九)电磁波治疗仪

(十)综合疗法

四、西医治疗方法

(一)缓解疼痛

(二)肌肉松弛剂

(三)睡眠

(四)抗炎制剂

(五)嗜好

第二章 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方法

(一)观察指标

(二)观察方法

(三)数据处理

四、观察结果

(一)基线指标

(二)疗效指标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一、本研究意义

二、经筋理论及经筋病

(一)经筋的涵义

(二)十二经筋的分布规律

(三)十二经筋的生理功能

(四)十二经筋主病

三、经筋疗法

四、经筋疗法论治“痹证”

(一)痹证的病因病机及发病机理

(二)经筋与痹证的联系

五、对本研究实验结果分析

(一)中医方面

(二)现代医学观点

第四章 小结

参考文献

附1 临床观察量表

致谢

声明

统计学审稿证明书

展开▼

摘要

背景: 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腰部疾病,腰背肌筋膜炎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等处发生疼痛之症,既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又可作为独立的疾病,可见于现代医学所称之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腰背肌筋膜炎脊椎及外伤、妇科等疾病[1]。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腰部可有广泛压痛,脊椎活动多无异常。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均明显加重,并可有肌肉痉挛,脊椎侧弯和功能活动受限。腰背肌筋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发病率很高,是许多腰背痛患者常见的共有症状。据统计[2],成人曾100%患过腰痛,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的竞争激烈,人体组织对长期、反复、持续的生活性压迫、打击,摩擦姿势的不正等应力的反应,使组织肥大和增生,以作代偿,累积迁延而成慢性腰肌劳损,急性损伤未经及时正确的治疗,也可迁延成慢性损伤,病变部位出现组织充血、水肿、增生变化,肉芽组织形成以及粘连等病理性改变,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曾有过劳、损伤和腰部外伤的病史[3]。该病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尚无特效疗法,腰背肌筋膜炎种为慢性病变,长期以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有些患者四处求医,反复发作,痛苦不堪,甚至心理蒙上一层阴影。 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迁延难愈,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一种疾病。临床上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方法很多,但是,没有哪一种是治疗效果是绝对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以期针对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能有新的突破。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效果突出,拟对其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以供临床医生选择参考。 经筋医学,有悠久历史,在古典《内经》中早有记载。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但在慢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筋医学的发展曾停滞不前,但经验之技术实体深在民间,经筋作为人体重要的、庞大的实体器官;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上,都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和深在意义。在临床上,尤其在现代意义下被认为久医不愈的痛症、痹症、杂症等;具有独到的、及有意想不到的治疗好效果。这是传统医疗经验能得以传承到今天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所在。 本研究是观察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效果,并与传统手法治疗比较,为经筋疗法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临床证据;为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目的: 探讨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供临床医生参考,以期为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方法 1.研究对象 120例腰背肌筋膜炎的患者,来自南方医院针灸科、南方医院康复科、骨伤科、香港中华经筋医学院。 (1)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标准》[4]来制定诊断标准。 ①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 ②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 ③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背部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2)纳入标准: ①符合腰背肌筋膜炎上述诊断标准者; ②年龄在20-75岁之间者; ③病程在3周以上者; ④能够按计划坚持治疗并完成者; (3)排除标准: ①与上述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不符合者; ②合并有严重心、肝、肾、脑血管及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及影响本研究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骨结核、骨肿瘤、严重骨质疏松症、周围神经病变、精神病患者;); ③具有盲,聋,哑等残疾的患者; ④怀疑或确认有酒精、药物等滥用史者; 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症状严重的更年期综合征者; ⑥严重体虚者; ⑦不愿配合试验的人,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⑧同时应用其他疗法者。 (4)剔除和脱落标准: ①病例受试者的依从性差,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 ②未达到1/2疗程者。 (5)中止试验标准:试验过程中病情恶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均应中止试验,已超过1/2疗程者,计入疗效统计;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者,计入不良反应病例统计。 2.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合格受试者以1∶1的比例分配至经筋疗法组及传统针刺组,每组均为60例。 3.随机化方法 病例分组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具体的随机化分配方法由临床研究人员通过操作SAS(统计分析系统)软件得出随机数字,并制成随机分配卡片,加信封密封,信封序号与卡片序号相同。合格病例进入试验时,按其进入的先后次序,拆开号码相同的信封,按信封内卡片规定的分组进行治疗。 4.治疗方法 (1)经筋疗法组: 经筋疗法:第一步:足太阳经筋疗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采用肘关节之尖(鹰嘴)、钝(肱骨内髁)、硬(前臂尺骨面)、软(前臂内侧面)4个部位顺着足太阳经筋线从足到头方向进行全线按、揉、点、推、弹拔等松筋理筋,重点推按足跟筋结、踹外筋结(腓肠肌)、腘内筋结(腘绳肌)、大腿后筋结(股二头肌)、臀部筋结(臀大肌)、髀后筋结(髂肋肌)、华佗夹脊筋结(骶棘肌,腰三横突点,腰4、5或腰5骶1之间的棘突旁)等筋结病灶点,使足太阳经筋全线松解为佳。第二步:足少阳经筋疗法:患者取侧卧位,双膝间垫一小枕,医者用肘部尖、钝、硬、软4个部位顺着足少阳经筋从足到头方向进行全线松筋理筋,重点松解足次趾筋结(踇长伸肌)、腓侧筋结(腓骨长肌、腓神经)、膝外筋结(股四头外侧肌)、伏兔筋结(二半膜肌、缝匠肌)、髀上筋结(髂筋束、阔筋膜张肌)、尻筋结(梨状肌)等筋结病灶点;配合侧板复位法。左右各1次。第三步:足阳明经筋疗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肘部及拇指指腹顺着足阳明经筋从足到头方向全线松筋理筋。重点松解足背筋结(中三趾)、髀内筋结(股四头内侧肌)、气冲筋结(腹股沟股神经、股动脉点)、腹后筋结(腰大肌)等病灶点,点按股动脉时以有热气向下肢冲击为佳。一次治疗约30分钟。 (2)传统手法组: 传统手法:①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医者站其旁,双手掌或单手掌反复揉腰骶部和两臀部数遍。②双拇指或肘尖,按揉腰骶部5条线(督脉和足太阳经一、二侧线,督脉以按压椎间隙为主)3~5遍;点按肾俞、志室、腰阳关、大肠俞、腰眼、八髎、阿是穴。③拇指或肘尖按揉理顺臀上皮神经路线和梨状肌投影处的酸痛点,反复施术3~5遍;点按环跳、秩边穴。④拿揉下肢后侧3~5遍。⑤肘尖按揉理顺大腿后侧足太阳经路线;重点按揉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涌泉。一次治疗约30分钟。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嘱病人保暖,避免劳累,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2周)。每1疗程结束后,休息1天。 5.观察指标 (1)疼痛——简化McGill量表 治疗前后疼痛综合评定:采用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简化McGill量表进行测评。量表分为三部分:①疼痛分级指数(PRI):含11个感觉性词与4个情绪性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四级,分别以0、1、2、3分表示,可计算出PRI感觉分、情绪分和总分;②目测类比定级法(VAS):为一条10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代表无痛和剧痛,患者在其中画线以表示疼痛程度;③现有疼痛强度(PPI):分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疼痛、极为痛苦6级,分别以0、1、2、3、4、5分表示。 (2)功能评价 ①功能障碍调查表(Roland~Morris):这些问题包括腰背痛患者的行走、站立、弯腰、工作、卧床、睡眠、穿衣、只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每个问题的分值为1分,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各问题在分值上无权重之分,将回答“是”的各问题分值累加即为最后实际得分,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24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②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量化功能障碍的问卷调查表,分值0~5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是由10个问题组成,包括疼痛的强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坐位、站立、干扰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旅游等10个方面的情况,每个问题6个选项,每个问题的最高得分为5分,选择第一个选项得分为0分,依次选择最后一个选项得分为5分,假如有10个问题都做了问答,记分方法是:实际得分/50(最高可能得分)×100%,假如有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则记分方法是:实际得分/45(最高可能得分)×100%,如越高表明功能障碍越严重。 (3)总疗效评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5]将治疗结果分为 ①治愈:腰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 ②好转:腰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 ③未愈:症状未改善。 6.观察方法 (1)以2个治疗疗程为观察周期; (2)临床症状、体征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记录一次。 7.数据处理 所有统计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观察指针和数据不同,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进行正态性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检验,组内均数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数据比较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平。当P<0.05认为有统计意义。 结果 (1)病例中断与脱落情况 对12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中传统手法组60例,经筋疗法组60例,观察过程中无脱落、剔除。 (2)基线指标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 McGill量表比较 McGill—PRI比较 ①两组治疗前PRI比较:传统手法组治疗前PRI((X)±S)为10.57±3.397,经筋疗法组治疗前PRI((X)±S)为9.70±2.431,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PR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607,P=0.111,P>0.05)。 ②两组治疗后PRI比较:传统手法组治疗后PRI((X)±S)为4.43±1.095,经筋疗法组治疗后PRI((X)±S)为2.63±1.221,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后PR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8.502,P=0.000,P<0.05)。 ③两组治疗前后PRI比较:传统手法组治疗前PRI((X)±S)为10.57±3.397,治疗后PRI((X)±S)为4.43±1.095,经配对样本t检验,传统手法组治疗后PRI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3.629,P=0.000,P<0.05);经筋疗法组治疗前PRI((X)±S)为9.70±2.431,治疗后PPI((X)±S)为2.63±1.221,经配对样本t检验,经筋疗法组治疗后PRI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2.107,P=0.000,P<0.05)。 McGill—VAS比较 ①两组治疗前VAS比较:传统手法组治疗前VAS((X)±S)为6.42±1.907,经筋疗法组治疗前VAS((X)±S)为6.97±2.066,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VA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515,P=0.132,P>0.05)。 ②两组治疗后VAS比较:传统手法组治疗后VAS((X)±S)为2.47±1.049,经筋疗法组治疗后VAS((X)±S)为0.92±0.829,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后VA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8.978,P=0.000,P<0.05)。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