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精氨酸-壳聚糖/DNA纳米粒控释PELA微球的制备及成骨诱导效能的研究
【6h】

精氨酸-壳聚糖/DNA纳米粒控释PELA微球的制备及成骨诱导效能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部分 精氨酸-壳聚糖/pBMP-2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细胞转染性能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包封精氨酸-壳聚糖/pBMP-2纳米粒的PELA微囊的制备、表征及其缓释能力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精氨酸-壳聚糖/pBMP-2纳米粒控释微球在体外促进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构建精氨酸修饰的精氨酸-壳聚糖共聚物,并与荷负电的pBMP-2自组装凝聚成纳米级粒子,检测其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性质。体外验证纳米粒子的入胞性能。研发出内部包封有精氨酸-壳聚糖/pBMP-2纳米粒的PELA微球,在体外探讨PELA微球的成骨诱导效能。研究这种生物活性微球的粘弹性,表征,精氨酸-壳聚糖/pBMP-2纳米粒的缓释曲线,缓释出纳米粒子的生物活性,以及体外诱导成骨前体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为今后骨损伤治疗的应用提供一种新方法和新思路。
  方法:
  1.精氨酸-壳聚糖/pBMP-2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细胞转染性能研究
  将L-精氨酸及壳聚糖完全溶于pH5.0的四甲基乙二胺/盐酸(TEMED/HCl)缓冲液中,加入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作为激活剂及偶联剂,氮气保护下磁力搅拌室温连续反应10h,去离子水中透析4天后冷冻干燥得到精氨酸-壳聚糖(Arg-CS)复合物,并经溴化钾压片及氘代重水溶解后行傅立叶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1H谱验证合成物的分子结构。通过自组装凝聚法,将Arg-CS的醋酸钠/醋酸溶液与pBMP-2的NaCl溶液,以N/P为4∶1的比例快速混合,静置30min。透射电镜下检测精氨酸-壳聚糖/pBMP-2纳米粒的粒径及表征,马尔文纳米粒度仪分析精氨酸-壳聚糖/pBMP-2纳米粒子的表面Zeta电位性质。琼脂糖凝胶电泳阻滞实验分析精氨酸-壳聚糖作为基因载体保护DNA抗DNA酶降解的能力。
  MC3T3-E1细胞用含10%FBS的α-MEM培养基培养,待细胞达到80%融合后传代。以2×105/孔加入6孔细胞培养板,细胞融合60%后进行转染。将Arg-CS/pBMP-2纳米粒加入不含血清的α-MEM培养基中,以裸质粒DNA及壳聚糖/pBMP-2纳米粒为对照。于37℃、5%的CO2条件下孵育6h后,加入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转染72h的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将细胞消化裂解,提取蛋白行western blot分析BMP-2蛋白的表达。
  2.包封精氨酸-壳聚糖/pBMP-2纳米粒的PELA微囊的制备、表征及其缓释能力研究
  根据前期研究所得的优化参数。以经典的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包封Arg-CS/pBMP-2纳米粒的PELA微囊。方法简述如下:取Arg-CS/pBMP-2纳米粒混悬液(含60μg质粒)为内水相(W1),将300mg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溶解于二氯甲烷中为油相(O)。将内水相加入油相,乳化10 min,形成初乳液(W1/O)。再将初乳液加入40 mL1.0%的聚乙烯醇溶液(W2)中,乳化10min,形成复乳液(W1/O/W2),800r/min搅拌40min,彻底挥发二氯甲烷。微囊离心10min,洗涤3次收集,冷冻干燥后,扫描电镜观察。
  取上述制备的PELA微球置于4ml二氯甲烷中充分溶解微球后,加入2mlTE缓冲液充分振荡,萃取出其内的质粒基因测定PELA微球内部包封的质粒基因的含量。同时取上述制备的PELA微球放入含1ml PBS的EP管中,置于37℃恒温箱内。在固定的时间点(2,4,8,12,16,22,28,35,42天)取出样品,EP管800r/min离心30分钟,吸出缓释液,储存于-20℃,至检测时解冻,加入适量壳聚糖酶溶液,微量分光光度计于260nm波长处测定pBMP-2含量。
  MC3T3-E1细胞以1×105/孔接种于6孔板,用含10%FBS的α-MEM培养基培养。同时,称取30mg包封有Arg-CS/pBMP-2纳米粒的PELA微球粉末分散于培养基中,以包封CS/pBMP-2纳米粒,裸pBMP-2的PELA微球为对照,置于37℃,5% CO2培养箱中培养,于3、7、10、14、18、21天换液,上清液离心,收集。按照说明书行ELISA实验检测培养液中BMP-2的分泌含量。
  3.包封精氨酸-壳聚糖/pBMP-2纳米粒的PELA微囊体外成骨诱导效能的研究
  MC3T3-E1细胞以1×105/孔接种于6孔板,称取30mg包封有Arg-CS/pBMP-2纳米粒子的PELA微球分散于培养液中,分别于7天、14天用0.2%的TritonⅩ-100裂解细胞,按照ALP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操作,酶联免疫检测仪在520nm波长读取吸光度值。取诱导21天的细胞,4%多聚甲醛固定,蒸馏水洗3遍,1%茜素红37℃下染色30min,吸去染色液,于显微镜下观察钙结节。
  结果:
  1.精氨酸-壳聚糖/pBMP-2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细胞转染性能研究
  精氨酸、壳聚糖及精氨酸-壳聚糖多聚物的红外光谱(FTIR)及1H核磁图谱(1HNMR)见图1-3。在精氨酸的红外谱图中,1558.53 cm-1处的吸收带是由于精氨酸的胍基所产生,而1474.47 cm-1处的吸收带是由羰基COO-的伸缩振动所引起。1136.63 cm-1和793.87 cm-1处的吸收带分别属于C-C-N键的伸缩振动和羰基COO-的弯曲振动。在壳聚糖的红外谱图中,在1655.66 cm-1处出现壳聚糖C=O酰基的弯曲振动带,1077.49 cm-1-1026.23 cm-1处出现吡喃环C-O键的伸缩振动带。在精氨酸-壳聚糖多聚物的红外谱图中,1543.65 cm-1及1149.80 cm-1处出现了精氨酸的特征峰,同时也出现了壳聚糖吡喃环上的C-O键的特征性伸缩振动带,而在1462.91 cm-1处出现的吸收带是因精氨酸与壳聚糖相互反应生成的酰胺键而产生。1H NMR核磁图谱进一步显示,精氨酸-壳聚糖多聚物中同时出现精氨酸与壳聚糖的特征性吸收峰。根据以上FTIR及1H NMR结果可看出精氨酸已成功接枝于壳聚糖的骨架中。
  透射电镜可见,Arg-CS/pBMP-2纳米粒子呈球形,粒径较为均一。同时可见,裸质粒DNA电泳出加样孔,而Arg-CS/pBMP-2纳米粒能阻滞pBMP-2向阳极移动。加入不同浓度的DNA酶后,裸质粒DNA被降解,其泳道内条带基本消失,而Arg-CS/pBMP-2纳米粒泳道内的荧光亮度基本不变。由此可见,Arg-CS基因载体能成功与BMP-2质粒基因凝聚成纳米级粒子,并有效保护其内的质粒基因抗DNA酶降解。
  MC3T3-E1细胞体外转染后72h后,Arg-CS/pBMP-2纳米粒组在荧光显微镜下有较多的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壳聚糖/pBMP-2纳米粒组只有少数细胞表达弱的绿色荧光,而裸质粒DNA组只有极个别的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蛋白阳性(图1-7)。同时,western blot显示Arg-CS/pBMP-2纳米粒组的BMP-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壳聚糖/pBMP-2纳米粒组(p<0.05)及裸质粒DNA组(p<0.01)。
  2.包封精氨酸-壳聚糖/pBMP-2纳米粒的PELA微囊的制备、表征及其缓释能力研究
  扫描电镜可见微球的形态,图2-1A所示:微球呈现椭圆形或规则圆形,表面光滑、无粘连、大小分布较均匀尺寸约为43.34±15.24μm。
  图2-1B可见,在开始2天内有累计16.46±4.73%的pBMP-2被释放,之后pBMP-2的缓释保持在相对较平稳的速率。缓慢释放2周后,pBMP-2释放速度呈现小幅加速。缓释3周后,pBMP-2缓释速度又逐渐减慢。到实验终止时(第42天),pBMP-2累积释放56.87±5.09%。可见,本研究制备的PELA微球能够满足长效缓释的要求。同时,测得包封率为67.49±0.85%。
  包封纳米粒的PELA微球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后分别于3、7、10、14、18、21天行ELISA检测培养液BMP-2蛋白分泌量,由图2-1,在第7天,PELA/Arg-CS/BMP-2组的BMP-2蛋白分泌达到最高48.35±3.38 pg/ml,21天后BMP-2蛋白的分泌量仍能达到较高水平29.09±1.87 pg/ml。
  3.包封精氨酸-壳聚糖/pBMP-2纳米粒的PELA微囊体外成骨诱导效能的研究
  图3-3可见PELA/Arg-CS/pB MP-2纳米粒组的钙结节沉积明显多于其它处理组,同时ALP活性分析显示,在培养第7天,PELA/Arg-CS/pBMP-2纳米粒组的ALP活性均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PELA/CS/pBMP-2纳米粒组与PELA/pBMP-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ELA微球组与PELA/pBMP-2组的ALP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到第14天,PELA/Arg-CS/pBMP-2纳米粒组的ALP活性大于PELA/CS/pBMP-2组(P<0.05),PELA/pBMP-2组(P<0.01)和PELA组(P<0.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LA/CS/pBMP-2组的ALP活性高于PELA/pBMP-2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
  本研究将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糖作为BMP-2质粒基因的载体,进而提高BMP-2基因的入胞性能及促进细胞内BMP-2蛋白的高表达水平。同时制备的包封Arg-CS/pBMP-2纳米粒子的PELA微球也实现对Arg-CS/pBMP-2纳米粒子的长效缓释,促进成骨前体细胞的成骨分化,这为其今后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活体内环境复杂多变,在体内多种因素影响下能否仍然保持其良好成骨诱导性能,尚需进一步研究以验证其有效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