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6h】

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微创与开颅手术治疗不同年龄阶段、血肿量及意识状态脑出血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首次血肿抽吸率的探讨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是通过回顾性分析既往行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开颅与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血肿量及意识状态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性与安全性,得出这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不同条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安全与疗效性,为临床工作中两种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本文还回顾性分析了高血压脑出血不同首次血肿抽吸量对残余血肿的吸收及液化引流,周围水肿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第一章 微创与开颅手术治疗不同年龄阶段、血肿量及意识状态脑出血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与方法:
  比较微创与开颅手术治疗不同年龄阶段、血肿量、意识状态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性与安全性,得出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与开颅手术在治疗不同条件患者时各自的优越性,为临床选择两种手术方式时提供参考。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行开颅及微创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209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微创组(101例)与开颅组(108例)2组,各组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分为<45岁、45岁-59岁、≥60岁3个亚组;根据血肿的大小分为30-49ml,50-70ml,>70ml3组;根据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分为≤6分、7-10分,11-15分3个亚组,对比不同条件下开颅手术与微创手术患者的术后再出血率、术后感染率、住院期间死亡率、及术后3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
  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共209例,微创组101例,开颅组10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血肿量及发病到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开颅与微创组术后再出血率,术后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12,p=0.02;x2=5.28,p=0.02),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1,p=0.07)。两组患者术后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2,P=0.00)。开颅组术后再出血率、住院期间死亡率较微创组低,术后3月GOS评分也较微创组低。
  3、年龄亚组中
  (1)年龄<45岁开颅组(20例)与微创组(24例)术后再出血率、术后感染率、住院期间死亡率及术后3月GO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6,p=0.79;x2=0.19, p=0.66; x2=0.01, p=0.89; Z=-1.16, P=0.24);
  (2)45岁-59岁开颅组(48例)与微创组(38例)术后再出血率、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5,P=0.02; x2=4.36,P=0.03),微创组术后再出血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较开颅组高。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术后3月GOS评分(x2=1.27,p=0.26; Z=-1.79,P=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年龄≥60岁开颅组(33例)与微创组(46例)术后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5,P=0.00),术后3月GOS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P=0.04)。微创组术后感染率较开颅组低,术后3月GOS评分较开颅组高。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8,p=0.19;x2=1.02,p=0.26)。
  3、意识状态亚组
  (1)GCS≤6分开颅组(28例)与微创组(21例)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9,P=0.01),术后再出血率、术后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1.5,P=0.22;x2=0.00,P=1),两组患者术后3月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4,P=0.58)。开颅组住院期间死亡率较微创组低;
  (2)GCS7-10分开颅(39例)与微创组(41例)术后再出血率、术后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6,P=0.00;x2=6.04,P=0.02),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0,P=0.20),两组患者术后3月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5,P=0.25)。微创组与开颅组相比术后再出血率高,但是术后感染率较低;
  小结:
  1、不同年龄阶段、血肿大小及意识状态下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差异。
  2、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手术对45岁以下及60岁以上,GCS评分≥11分,血肿量小于70ml的患者可能更为合适。
  3、开颅手术对血肿量≥70ml,GCS评分小于10分,年龄46-59岁的中年患者疗效性与安全性更好。
  第二章 颅内血肿微创引流术首次血肿抽吸率的探讨
  目的与方法:
  探讨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最佳首次血肿抽吸率。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5年9月在我院行钻孔血肿外引流术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资料88例,根据血肿首次抽吸率的多少将患者分为A组血肿首次抽吸率<20%、B组血肿首次抽吸率20%-40%、C组血肿首次抽吸率40%-60%3组,比较三组间单位时间内术后残余血肿清除率、水肿体积、NIHSS评分及术后再出血率。
  结果:
  1、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比较:8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出血患者,A组29例,B组27例,C组27例,三组之间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术前血肿体积、术前水肿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术后三组间残余血肿吸收清除率、水肿体积变化、NIHSS评分变化的分析
  (1)术后三组患者残余血肿吸收清除率的比较结果:A、B、C三组术后残余血肿分别为((x)±s)36.88±5.88、32.21±6.17、21.66±5.94,三组间术后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血肿吸收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37.70,P=0.00;F=763.14, P=0.00;F=161.40, P=0.00)。
  (2)术后三组间水肿体积的比较结果:三组术后第3、7、14天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4.35,P=0.00;F=63.59,P=0.00;F=23.55,P=0.00)。
  3、术后三组间血肿吸收清除率、水肿变化、NIHSS评分变化的两两比较分析
  (1)术后残余血肿吸收清除率:
  ①术后第3天三组患者残余血肿吸收清除率为((x)±s)0.13±0.33、0.24±0.33、0.42±0.02,A组与B、C组,B组与C组残余血肿吸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
  ②术后第7天三组患者残余血肿吸收清除率为((x)±s)0.56±0.03,0.58±0.05,0.88±0.03,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A组与C组、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
  (2)术后水肿体积变化:
  ①术后第3、7天三组患者水肿体积分别为((x)±s)31.52±1.06、26.59±1.10、15.90±1.09;32.75±5.77、27.83±7.10、15.10±4.97。A组与B、C组,B组与C组之间水肿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
  ②术后第14天三组患者水肿体积((x)±s)19.88±5.70、16.25±7.12、9.55±3.73,A组与B组间水肿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A组与C组,B组与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
  (3)术后NIHSS评分:
  ①术后第3天A、B、C三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x)±(s))16.69±2.95、14.74±3.29、13.41±3.05,A组与C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A组与B组、B组与C组之间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P=0.35);
  ②术后第7天三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x)±s)15.24±3.0、13.0±3.23、11.63±2.08,A组与B组、A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
  小结:
  1、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首次血肿抽吸率的多少对残余血肿的液化引流、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均有影响;
  2、血肿抽吸率在60%以下时,首次血肿抽吸率高者残余血肿清除率也较高,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增加较少,甚至水肿体积减小,神经功能恢复越快,而不增加再出血的风险。
  全文总结:
  1、对于脑出血手术方式的选择,我们不仅要关注手术的效果,也要关注手术的安全性,不同年龄阶段、血肿大小及意识状态下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差异,不同首次血肿抽吸率对术后的恢复也有影响。
  2、微创手术适于45岁以下及60岁以上,GCS评分≥11分,血肿量小于70ml的患者而开颅手术对血肿量≥70ml,GCS评分小于10分,年龄46-59岁的中年患者疗效性与安全性更好。
  3、对于首次血肿抽吸率在60%以下的患者,首次抽吸率越高,残余血肿吸收液化越快、血肿周围体积越小、术后恢复越快,而不增加再出血的风险,本次研究显示,首次血肿抽吸率40%-60%较40%以下更能提高患者短期预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