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阮藉《咏怀诗》阐释史中的诗学问题
【6h】

阮藉《咏怀诗》阐释史中的诗学问题

代理获取

目录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一、 前言

二、 双向承传,并行不悖——《咏怀诗》阐释史中的两种阐释类型

三、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咏怀诗》文本的语言策略及意象经营

三、 “读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咏怀诗》文本与读者的对话

注释:

《咏怀诗》阐释史的引文书目:

关于《咏怀诗》的研究论文: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 走进诠释学与接受美学

后记

展开▼

摘要

在中国古代诗史中,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或谓它“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或称其“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对这样一部产生于“乱世”、且意旨模糊、含义深远的优秀组诗的解读,就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学阐释的一大景观。本文正是抓住了这一文学接受、阐释过程中的“无达诂”现象,以西方阐释学、接受理论的方法和视野,对阮籍《咏怀诗》阐释史进行了系统、细致的研究,发现并认为,传统的阐释方法偏重于社会历史的维度,热衷于对作者讽喻之旨、所言之志作考证、索隐式的解说;而以西方接受理论、阐释学来分析的现代论者又只是一般性论述“无达诂”和“读者”参与创造的合法性。但上述两者都无法解释这样一种接受现象:并不是所有古典文学作品都能享有《咏怀诗》那样如此丰富的多重解释、如此令人神往的阅读体验。读者参与创造的空间与作品所能提供的空白是紧紧联系的。有鉴于此,本文在注意读者维度、即《咏怀诗》的阐释者们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审美趣味的同时,更强调回归作品本身,具体分析《咏怀诗》隐喻、用典、否定、虚化等语言策略和意象经营,从文本内部结构揭示出它为读者驰骋想象、参与创造所提供的广大艺术空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