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营者持股与盈余管理研究
【6h】

经营者持股与盈余管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 研究的动机与背景

1.2 、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1.3 、 研究流程

第二章 命题的理论依据

2.1 、 现代企业产权的两权分离导致了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

2.2 、 契约的不完备和签约双方的目标不相容使激励机制变得不可或缺

2.2.1 、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最优方案在现实中难以实现

2.2.2 、 委托代理契约的不完备性

2.2.3 、 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的不一致

2.2.4 、 激励契约的不可或缺

2.3 、 传统的管理报酬契约激励了经理人机会主义式的会计政策选择

2.3.1 、 代理人努力程度的不可观察性令激励契约只能以会计数字为依据

2.3.2 、 公认会计准则的不完备使经理人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的机会主义成为可能

2.3.3 、 管理报酬契约使经理人有动机也有可能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最大化自身的利益

2.4 、 在管理报酬契约中加入股票价格信息将会控制经理人操纵会计信息的动机

2.4.1 、 股票价格将有助于反映经理人的努力程度

2.4.2 、 在管理报酬契约中加入股票价格信息有利于控制经理人行为的短期化,减弱其操纵当期会计利润的动机

2.4.3 、 在管理报酬契约中加入股票价格信息,将会使经理人通过操纵会计信息增大其个人利益的难度和成本增加

2.5 、 推论

第三章 经营者持股机制概述

3.1 、 现代企业管理报酬理论

3.1.1 、 管理报酬理论的提出

3.1.2 、 管理者报酬契约的一般形式

3.2 、 经营者年薪制概述

3.2.1 、 经营者年薪制的概念

3.2.2 、 经营者年薪制在我国的实践

3.2.3 、 我国经营者年薪制的特点分析

3.2.4 、 年薪制的优缺点

3.3 、 经营者股权激励概述

3.3.1 、 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概念

3.3.2 、 经营者股权激励的作用

3.3.3 、 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种类

3.3.4 、 经营者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实践

3.3.5 、 我国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特点分析

第四章 盈余管理概述

4.1 、 盈余管理的概念

4.1.1 、 几种有代表性的盈余管理概念

4.1.2 、 盈余管理与财务欺骗的区别

4.1.3 、 本论文采用的盈余管理概念

4.2 、 盈余管理的动机

4.2.1 、 盈余管理的终极目标

4.2.2 、 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

4.3 、 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

4.4 、 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4.4.1 、 发审制度安排与“壳资源”

4.4.2 、 最有可能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相关制度安排

4.4.3 、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成果概述

第五章 模型及分析

5.1 、 研究回顾与创新

5.2 、 研究假设

5.3 、 研究分析

5.4 、 对ΔM的分析

5.4.1 、 解析市盈率d

5.4.2 、 市盈率对ΔM及研究结果的影响

5.5 、 结论

第六章 实证研究

6.1 、 2001年深交所挂牌交易的全部上市公司ROE之描述性研究

6.1.1 、 研究目的及对本论文的影响

6.1.2 、 制度背景

6.1.3 、 研究方法

6.1.4 、 研究假设

6.1.5 、 样本选择

6.1.6 、 研究结果与分析

6.1.7 、 阶段性结论

6.2 、 经营者持股对其盈余管理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6.2.1 、 研究目的

6.2.2 、 经营者的概念

6.2.3 、 2001年深交所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持股情况描述性分析

6.2.4 、 研究方法

6.2.5 、 利用线下项目和经营性应计项目探测盈余管理

6.2.6 、 样本的选择

6.2.7 、 研究假设

6.2.8 、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6.2.9 、 对实证研究结果的解释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 结论

7.2 、 政策建议

附表一

附表二

附注

参考文献

感谢

索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管理报酬契约的设置会影响经营者远近期的利益,从而激励其操纵会计利润以最大化其自身效用。本论文致力于研究经营者持股制度对其盈余管理动机和行为的影响,并从理论、数理模型和实证三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本研究首先利用前人的文献结论,从理论上推论出命题:经营者持股制度对管理者的盈余管理动机和行为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再结合我国管理报酬契约的现状,将广泛采用的年薪制和年薪+股权制予以模型化,利用数理模型验证命题:经营者持股制度确实可以起到抑制其盈余管理动机的作用,而这一作用随着资本市场的效率不同而变化。最后,研究以2001年深交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试图找出本命题的实证依据,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和激励机制的种种不完善,我们并没有在实践中找到足够的证据以支持本命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