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应用于成年人的两种吸氧去氮技术的对比观察
【6h】

应用于成年人的两种吸氧去氮技术的对比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前言

2研究方法

2.1临床资料

2.2药物、设备与耗材

2.2设备与耗材

2.3麻醉管理

2.4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

3.1一般资料

3.2观察指标

4讨论

4.1本研究中的无通气期是否具有高风险

4.2本研究选用药物依据

4.3不完善的吸氧去氮

4.4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对比以及血流动力学对比

4.5有关胃进气的问题

5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5.2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本研究探讨两种吸氧去氮技术,即患者自主呼吸3分钟后开始诱导、完成诱导后实施3分钟手控面罩正压通气,以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麻醉诱导方法。
  方法:择期手术成年患者40例,年龄范围25—55岁,全美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体重指数(BMI)<28kg/m2,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传统通气组(C组)和自主呼吸组(S组)。所有患者使用瑞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进行诱导,C组于诱导后手控辅助通气,S组于诱导前行预充氧,在完成气管插管后置入胃管。每位患者需记录以下数据:心率,血压,分钟通气量,PaO2、PaCO2、pH、吸氧去氮之后的胃进气量,以及通气暂停即刻起SpO2由100%下降到95%、90%的时间。
  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无统计学差异。入室后的心率、血压、PaO2、PaCO2、pH值无统计学差异。吸氧去氮后S组的PaO2值与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448.38±42.75 mmHg比293.37±35.72 mmHg)。当SpO2降至90%时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PaO2、PaCO2、pH值无统计学差异。S组可耐受无通气期时限显著性长于C组(SpO2降至95%:444.41±46.68 s比239.53±28.32 s;SpO2降至90%:490.57±47.91 s比308.53±26.60 s)。C组与S组的平均分钟通气量分别为5.20±0.56 L/min与5.70±1.21 L/min。可观察到C组的胃进气量显著性的大于S组(247.50±85.21 ml比65.75±14.95 ml)。
  结论:S组的胃部进气量远小于C组,SpO2由100%下降到95%和90%的时间长于C组。本研究提示在全麻诱导前进行3分钟的自主呼吸预充氧较诱导后手控呼吸吸氧去氮安全系数更高,降低了患者的麻醉风险,可认为前者是一个更实用的气道管理方法。

著录项

  • 作者

    王硕;

  •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

  • 授予单位 暨南大学;
  • 学科 麻醉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石碧明;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614.21;
  • 关键词

    吸氧去氮技术; 全麻诱导法; 气道管理;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