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30s-1960s珠江三角洲城镇形态特征及其变化
【6h】

1930s-1960s珠江三角洲城镇形态特征及其变化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引言

1.1 城镇形态研究综述

1.1.1 城镇形态理论研究

1.1.2 城镇形态研究方法

1.1.3 城镇形态类型的描述与分析

1.1.4 城镇形态演化过程与模式研究

1.1.5 城镇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1.2 珠江三角洲相关研究综述

1.2.1 珠江三角洲城镇形态相关研究

1.2.2 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相关研究

1.3 论文的选题特色及研究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区域

2.2 资料来源及处理

2.2.1 资料来源

2.2.2 地形图的预处理

2.2.3 建成区的确定

2.3 研究内容与框架

3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形态分析

3.1 城镇形态的度量与分类

3.1.1 度量形态的原理

3.1.2 珠三角地区城镇形态分类

3.1.3 城镇形态的差异机制分析

3.2 城镇建成区用地扩展速度分析

4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特征

4.1 珠三角地区城镇规模分布的变化

4.1.1 基于人口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变化特征

4.1.2 基于建成区面积的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变化特征

4.2 珠三角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析

4.2.1 珠三角地区城镇地域分布特征

4.2.2 珠三角地区城镇发展空间演变模式

4.3 影响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4.3.1 经济因素

4.3.2 政策因素

4.3.3 交通因素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Reference)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展开▼

摘要

城镇形态(Urban Form)是城镇的自然环境、城镇发展动力、城镇功能以及城镇规划与管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城镇形态是城镇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镇形态及其动态演变规律进行定量分析是城市研究的重要内容,有助于预测城镇发展变化趋势,达到规划、优化和调控的目标。城镇形态具有不规则性,对城镇形态的研究通常都是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难以进行定量化的比较,难以抽象成参数与城市的环境条件、结构等要素进行数量分析,更难在时间序列上做对比分析。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结构变化的机制和城镇内部结构形态的变化两方面,利用定量化方法对城镇形态的自身特征度量、分类研究是一个尚未在文献中充分讨论的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的发展是在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相互结合中完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特有的低山丘陵、河网密布的地形地貌特征,使得发育在这一地区的城镇形态也体现了这一独特烙印。民国到解放后这一历史时期所特有社会经济环境,更使得该地区的城镇的发展具有其典型的特征。本文基于1930s、1960s的珠三角地区28个城镇的1:5万地形图的解译,借助GIS软件,提取了建成区空间属性数据(包括建成区边界及建成区面积),结合人口规模资料,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形态进行了度量分类,并且探讨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城镇体系发展变化的特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从城镇形态自身特征的角度出发,采用“标记图”原理,即用一组数值表示形态,使一组数值与一种形态一一对应,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形态进行了客观的分类,并找出每类形态的特征;
   (2)从1930s到1960s珠三角地区所选城镇建成区总面积从34.88k ㎡ 增加到57.56k ㎡,期间城镇用地年均增长0.74 k ㎡,平均扩展速度为14%/10a;广州的扩展速度明显高于其它城镇,为38%/10a;
   (3)1930s到1960s期间,珠三角地区城镇规模分布属于典型的首位分布,中小城镇不够发育,广州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其它城镇,无论是建成区面积还是城镇人口,均高度集中在首位城市广州,而且在研究时段内,这种集中程度还在逐渐增大;城镇数量的规模分布由高层次到低层次表现为正金字塔形分布;城市人口、建成区规模分布由高层次到低层次表现为倒金字塔形分布;
   (4)利用重力模式计算各城镇之间的交互作用力,采用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简称IDW)插值法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城镇发展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城镇发展空间格局由改革开放前的以广佛为中心的“极核式”空间格局发到改革开放后以广佛、深珠为中心的“双核式”空间格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