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江陵城池与荆州城市御灾防卫体系研究
【6h】

江陵城池与荆州城市御灾防卫体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华南理工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书

第1章.研究导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对象

1.3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附录1.江陵县志中对于江陵城池修造的部分记录

上篇.作为文物的江陵城墙与明清江陵城市的发展

第2章.明代初期的江陵城墙

2.1杨璟与江陵城墙初建

2.2对明初江陵城的一些思考

2.3江陵城墙的防御特色

2.4小结

第3章.明代荆州宗藩与江陵城

3.1太晖观与湘王墓

3.2湘王之死

3.3明代江陵王府的变迁

3.4小结

附录2.光绪江陵县志中记录的明代辽王支派府邸一览

第4章.明代中后期的荆州城市

4.1世间有无张居正

4.2张居正的江陵生活

4.3江陵身后江陵事

4.4小结

第5章.清代的江陵城墙与荆州军事

5.1清初的江陵攻防战

5.2清代荆州汉军的军事驻防

5.3.荆州八旗驻防与荆州满城的建设与发展

5.4清代荆州满城的武功与文教

5.5小结

第6章.清代中期的江陵城墙与荆州防洪

6.1洪水与江陵城墙建设

6.2洪水与城濠水系的疏通与重组

6.3堤防设施改建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6.4洪水事件对荆州满城的影响

6.5小结

第7章.清代晚期荆州满城与城市社会经济生活

7.1荆州满城旗兵家庭的经济状况分析

7.2荆州满城典型家庭结构与居住模式分析

7.3荆州满城与清代荆州的社会经济生活

7.4小结

第8章.江陵沉重的现代化步伐

8.1荆州满城历史的终结

8.2沙市的兴起

8.3沙市开埠与江陵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

8.4江陵城墙的保存与走向现代化的荆州城市

8.5 小结

上篇结语:认识江陵城池体系——宏观视野下的微观视角

下篇·历史上荆州古城的变迁及其原因的探讨

第9章.江陵城市形态的形成

9.1南宋江陵的战略地位

9.2南宋江陵城市人工水系建设

9.3荆州砖城的起源

9.4 小结

第10章.江陵城市史的一处断层

10.1江陵陷落与梁元帝焚书

10.2江陵历史地理的一段公案

10.3小结

第11章.江陵城市的起源探寻

11.1楚国郢都纪南城

11.2从“楚船官地”到秦汉江陵

11.3纪南城遗址引发的争论与思考

11.4小结

第12章.历史文化视野中的江陵城

12.1江陵城市规模的演变

12.2江陵人口规模变迁

12.3民族融合与江陵城的发展

12.4三国传说与关帝崇拜

12.5神异传说中的防洪话语

12.6小结

第13章.荆州城市的防灾减灾

13.1江陵城市面临的洪水威胁

13.2江陵历史上的重大洪水灾害

13.3江陵城池应对洪水威胁的措施

13.4江陵历史上的其他灾害

13.5对江陵城市减灾的思考

13.6小结

下篇结语:认识荆州城市御灾防卫的历史——跨越学科的研究与探讨

结论——从御灾防卫角度切入的江陵城市史研究

1.城市史研究中的系统观点

2.对于研究方法的说明及其应用前景的小结

3.历史研究中的批判精神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对江陵城池与荆州城市御灾防卫体系进行了研究。在具体的研究和考察过程中,将城市看作系统,然后研究其在各个不同时间段内由平衡走向失衡,进而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在具体研究中将荆州御灾防卫的历史看作一个大系统,了解其平衡与失衡转变的历程。从系统观点出发认识荆州城市史,意味着这一研究将始终是一种对过程的关注,或者说对某种状态的描述。对于一座始终有人居住其中的城市而言,其发展是没有“结果”的,所谓“结果”意味着城市的死亡。 从人口规模和城市规模两方面探讨江陵城市在2000年历史中发展的大趋势,得出了江陵城在南北朝以后即在中国城市体系中地位逐步下降的结论。江陵在中国传统社会城市体系中地位的衰落是多方面原因综合造成,但其中防御能力的日益缺失与防灾(尤其是防洪)问题的日益严峻,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两点。 从灾害生成的机制看,威胁城市安全的灾害并非完全不可预测,经过长时间的跟踪调查,有可能找到灾害生成的某些规律。研究江陵城市的洪水威胁印证了这一点。尽管还不能具体预测下一次洪水灾害发生的时间,但考察以往江陵洪灾的形成机制,及其洪灾破坏愈演愈烈的趋势和原因,依然可以为今后减少洪灾损失提供可靠的参考。 在通过对江陵历史城市建设与洪灾影响互动机制的探讨之后,可以得出江陵在宋代以后频繁遭遇洪水威胁,不仅与水文地质状况的总体变化趋势有关,更受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而通过改变和约束某些人类活动,是有可能显著减少洪灾损失的。 从防卫问题上看,也能够将威胁城市的相当—部分战火兵燹归纳为社会灾害。而许多社会灾害的形成,与社会机制调节的失衡有着重要关系。考察江陵城市社会灾害生成的历史,也能印证这一结论。 除了对江陵城池体系建设在御灾防卫体系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外,对于其在中华民族融合过程中城市文化的作用也进行了考察。这一工作同样是将城市看作一个系统的产物,在系统的视角下,这一融合过程也与防御防灾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互动。 宋代以后江陵城市遭遇的洪水威胁,是自然与社会因素合力的结果:古云梦泽的消亡、两岸口穴的堵塞、河道自身演变、荆江大堤的修筑及其现代四口分流的减少共同导致了荆江悬河的形成。其中人为因素部分在现代社会的相应工程建设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需要从系统平衡角度来仔细权衡。而对自然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造成了荆江悬河的机制研究,相对明确直观。其结论有助于促使今后在人工建设中必须从更广泛的角度去考虑环境因素。 南北朝以后江陵城市规模的稳定,与江陵城市在中国城市体系中地位逐渐下降的结论,对于类似隋况的城市在城市体系中规划定位可能有一定的借鉴。 对于荆州满城家庭人口结构的分析是一次从宏观数据研究微观结构的尝试。对于这一分析过程,认为在城市规划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这一方法可能简化城市规划中的调研程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