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药抗真菌颗粒剂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6h】

中药抗真菌颗粒剂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第三部分实验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观察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念珠菌属属于真菌界半知菌亚门、芽孢菌纲、隐球菌酵母目、隐球菌酵母科。念珠菌属种类繁多,加上其变种,现已知约有300多种,能够对人类致病的只是极少数,以白念珠菌最常见,致病力也最强。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据统计育龄期女性75%至少患过一次VVC,其中40~50%发生过两次,而成年妇女中5%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严重影响着妇女的生活质量。VVC尤其RVVC病因复杂,顽固难治,外因与致病菌的变迁、菌株变异“亚株漂移”、耐药等方面有关,内因与宿主内分泌、精神、代谢障碍、饮食营养、免疫缺陷等方面有关。其中免疫缺陷因素逐渐受到重视,即认为RVVC患者存在外阴阴道局部细胞免疫缺陷。有关VVC的治疗,多种抗真菌西药应用于临床,短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疗效及对RVVC的疗效仍不满意。而近年来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念珠菌株日趋增多,使有效控制和治疗VVC尤其RVVC仍成为一个医学难题。目前有学者提出在抗念珠菌的治疗过程中,伍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以逆转机体免疫抑制状态,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但多因价格昂贵,来源困难,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近20年来,伴随着器官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癌症患者的放疗化疗,广谱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艾滋病的流行,免疫功能低下者不断增多,真菌感染发生率剧增。白念珠菌是临床最常见且致病力最强的致病真菌,它可以侵犯皮肤、粘膜和内脏,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如鹅口疮、念珠菌性阴道炎、皮肤/甲感染、念珠菌性肺炎、消化道泌尿道感染及败血症等。抗真菌药物(主要为唑类药物,如氟康唑、酮康唑等)的大量使用,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治疗的同时抗药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抗药程度也越来越高,抗药性的产生已经成为临床念珠菌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念珠菌的抗药机制主要包括:真菌细胞通过产生药物外排泵将药物转运出细胞外、药物作用的靶酶基因突变或表达增高、以及生物膜的形成。对于不同的真菌或药物其耐药机制可能不同,有时可多种机制共存。目前国内外对真菌的不同耐药机制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都正在进行着,另外积极寻找更加有效的抗真菌药物也成为解决耐药问题的当务之急!为了探索和寻找中药内服治疗皮肤真菌病的有效方药和制剂,我们进行了中药抗真菌颗粒剂治疗RVVC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临床方面,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观察了中药抗真菌颗粒剂口服配合香莲外洗液外用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疗效。结果比较满意:总有效率(痊愈+显效)达8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在使念珠菌转阴及改善主要症状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中药抗真菌颗粒剂对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具有一定的效果,配合外用疗效更佳,为一种较好的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中药制剂。 实验方面,进行了中药抗真菌颗粒剂内服对免疫力低下并深部感染白念珠菌小鼠抗真菌作用的研究。结果:肾脏内活菌菌数测定实验及生存保护实验两部分数据表明中药抗真菌颗粒剂可以延长免疫力低下并深部感染白念珠菌小鼠的生存时间,降低其总死亡率及累积死亡率,降低肾脏菌落检出率。提示中药抗真菌颗粒剂内服对免疫力低下并深部感染白念珠菌小鼠具有治疗作用;但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空白治疗组比较对小鼠的生存时间无保护趋势,不能降低小鼠的总死亡率及累积死亡率。 总之,以中药内服为主来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报道较少,临床也缺乏这方面的中药制剂。本课题进行这方面的新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希望本研究的完成也能为今后临床用中药治疗念珠菌病提供依据并开拓新的方法及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