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疗效评价及证型演变规律
【6h】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疗效评价及证型演变规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二、 研究方法

(一) 治疗方法

(二) 观察指标

(三) 疗效评价标准

三、 资料处理

四、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语

一、 结论

二、本课题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近3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探讨在疾病发展过程及治疗过程中中医证型的变化与演变规律,为确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提供依据,为今后相关的研究和临床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为临床上治疗本病选择更有效的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 1、收集广东省中医院2003年12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病例,纳入68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搜集到第1、4、7、10天的双下肢肢围数值利用Excel及SPSS13.0软件建立数据库,根据疗效标准(主要根据肢围的变化)统计整体的治愈、显效、进步及无效的例数。对肢围及肢围周径差等数值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治疗的疗效。 2、根据中医证型辨证标准进行归纳每一病例第1、4、7、10天的中医证型,因为各证候的具体描述均为客观指标,但未量化,在实分析中患者临床表现符合80%以上即纳入。对所得到的各证型的病例数利用Excel及SPSS13.0软件进行列表及建数据库,采用x<'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经治疗后,68例病例70条肢体中,治愈47例(67.14%),显效13例(18.58%),进步7例(10.00%),无效3例(4.29%),其中并发肺栓塞1例(4.13%),总有效率为95.71%。治疗前后患肢大腿中段肢围对比P<0.01,患肢小腿中段肢围对比P<0.01,治疗前后患肢与健肢周径差对比,大腿中段对比P<0.01,小腿中段对比P<0.01。 2、治疗过程中中医证型包括实证即脉络湿热型、脉络湿瘀型与气滞血瘀型与虚证即脾虚湿阻型与气虚血瘀型,各证型分布均匀,治疗过程的早期以实证多见,共占83.82%,治疗后期则以虚证为主,共占86.76%。治疗前为实证者在治疗后期多为虚证,气滞血瘀型在后期转变为气虚血瘀型多见,占58.33%,而脉络湿热型、脉络湿瘀型后期转变虚证,但脾虚湿阻型与气虚血瘀型之间无明显差别。治疗前为虚证者在治疗后期仍表现虚证,脾虚湿阻型与气虚血瘀型在后期仍表现为相同证型的分别占80.00%、66.67%。 结论: 1、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 2、在治疗过程中证型演变规律:在治疗早期以实证为多见,临床辨证为脉络湿热型、脉络湿瘀型、气滞血瘀型,治疗后期则以虚证多见,临床辨证为脾虚湿阻型、气虚血瘀型,各证型分布均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