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调理脾胃法在慢性肾衰中医治疗中的地位探讨
【6h】

调理脾胃法在慢性肾衰中医治疗中的地位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中慢性肾衰与脾胃的关系

第二节 名中医在中医治疗慢性肾衰时重视从脾胃论治

第三节 现代研究分析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 一般资料

(二) 诊断标准

(三) 中医分型标准

(四) 脾胃证候

(五) 纳入标准

(六) 排除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 资料搜集

(二) 观察指标及方法

(三) 纺计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讨论

第三部分 结 语

(一) 存在问题

(二) 展 望

参考文献

附 录

致 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为了探讨了调理脾胃法在慢性肾衰中医治疗的地位,本研究在文献、国内研究现状、调查患者的证候、中医治疗方法基础上,设计了本研究。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通过中医学对慢性肾衰的研究情况综述以及现代临床研究的分析,了解到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中,从脾胃论治者较多,本研究是为了解临床上调理脾胃法在慢性肾衰治疗中的地位而进行。 2、临床研究 按照慢性肾衰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分为本证与标证,本证有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对纳入研究的患者按制定的信息采集表每两周收集一次资料,登记相关信息,每个患者随访3月,动态观察,根据收集资料进行临床研究分析。 结果: 共收集90例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39例,年龄最小者24岁,最大者83岁,平均62.2±17.8,病程0-10年,收集过程中有4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最初为气阴两虚,3例为脾肾气虚。代偿期6例,占6.6%,失代偿期25例,占27.8%,肾功能衰竭期27例,占30%,尿毒症期患者32例,占35.6%。 1、本虚标实,证型以脾肾气虚为主因本研究随访3月,患者在此过程中出现证型的转化,故统计最初纳入时证型为脾肾气虚的患者69例,占76.7%,气阴两虚者17例,占18.9%,脾肾阳虚者4例,占4.4%,以脾肾气虚型多见。 2、临床以脾胃证候为主在调查的90例患者中,比较多出现的症状有倦怠乏力(84.4%),纳呆(60%),口干(51.1%),失眠多梦(33.3%),腰膝酸软(25.6%),大便干结(24.4%),恶心(23.3%),夜尿多(23.3%),呕吐17例(18.9%),以脾胃证候居多,脾肾气虚为主。 3、证型转化中较易出现脾肾气虚本研究对纳入对象随访3月,期间死亡4例,其中1例最初为气阴两虚,3例为脾肾气虚,故纳入证型转化研究病例共86例,其中脾肾气虚型有5例转化为气阴两虚型,占7.6%,有2例转化为脾肾阳虚型,有1例转化为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型有14例出现脾肾气虚,占87.5%,其中有2例再转为脾肾阳虚。 4、在慢性肾衰疾病过程中脾胃证候多本次纳入研究的患者中,在调查期间合并感染者31例,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者3例,肺部感染16例,泌尿系感染7例,腹膜炎3例,支气管炎2例;说明在慢性肾衰患者中容易合并感染,而在合并感染患者出现脾胃证候与未合并感染者出现脾胃证候无明显差异性,说明慢性肾衰患者并不因为合并其他疾病而使脾胃证候增多,而是在慢性肾衰疾病发生过程中以脾胃证候群为主。共75例出现贫血,占85.2%,其中轻度贫血30例,中度贫血35例,重度贫血10例。 5、中医治疗中经常使用健脾理胃药物统计患者在所有纳入3个月期间曾经使用的中药,健脾药物如白术、茯苓、党参出现频率最高,分别达91.1%,90%,78.9%,而在90例患者中,汤药中曾含有四君子汤有70例,占77.8%,香砂六君汤49例,占54.4%,说明在慢性肾衰的中医药治疗中,在辨证基础上选择使用调理脾胃法居多,如以四君子汤及香砂六君子汤使用较广。 结论: 1、在慢性肾衰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中病机以本虚标实,证型以脾肾气虚为主。 2、患者在临床上表现的证候以脾胃证候为主。 3、在随访3月期间,不同证型的患者均可转化为脾。肾气虚证型。 4、脾胃证候可存在于慢性肾衰病患的每一阶段,即使在合并或未合并其他疾病时同样会表现出来。 5、对于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临床上经常使用健脾理胃药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