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健脾疏肝法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
【6h】

健脾疏肝法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西医对血糖调节受损(IGR)的认识

第二节 导致IGR危险因素

第三节 IGR的临床表现

第四节 IGR的危害

第五节 IGR的防治方法

第六节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数据整理和统计方法

第四节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健脾消糖颗粒组方依据

第二节 对观察指标的分析

结语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糖尿病(DM)是许多国家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而糖耐量减低(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是介于DM和正常血糖之间的特殊代谢状态,统称为血糖调节受损(IGR)即糖尿病前期,它预示着个体将来发生DM及心血管病(CVD)乃至早期死亡的风险大大增加。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IGR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5.6mmol/L-<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11.1mmol/L。1996年我国全国性调查糖尿病和IGT的患病率分别为3.21%和4.76%,而根据2010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总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为9.7%和15.5%[1],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糖尿病及伴随而来的并发症的治疗花费,已经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在它的慢性进展过程中的糖尿病前期采取干预措施,阻断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已经成为众多医学工作者探讨的核心问题。
  糖尿病前期的临床表现与糖尿病相似,典型的为口干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等,而也有患者没有任何自觉症状,只是在体检时才发现血糖异常,根据其典型临床表现,把它归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历代医学家对其病因及治疗都有独特的见解。引述古代医学家对消渴的论述及现代医家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特殊代谢状态的见解和临床研究,认为肝郁脾虚在IGT(或IFG)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医药在其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
  目的:
  根据中医健脾疏肝法制成健脾消糖颗粒,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加以干预,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将2型糖尿病扼杀在萌芽阶段。并观察健脾疏肝法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水平影响的临床效果,评价其安全性。
  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IGR患者随机分配为生活干预组(干预组)、健脾消糖颗粒和二甲双胍组(中西药组)、单纯应用二甲双胍组(西药组),3组均给予生活干预。每个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血脂、肝肾功能等。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3疗程,观察各项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IGR患者的临床症候群及可能影响因素,客观评价中药健脾消糖颗粒对IGR患者血糖水平影响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IGR患者90例,治疗前后相比较,3组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水平均有下降,而中西药组下降更加明显;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生活干预组、西药组的总体血脂水平未见明显下降,而中西药组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较前有所下降;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 C肽进行比较,干预组无明显变化,中西药组及西药组能够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胰岛功能,而中西药组更为明显。
  结论:
  本研究发现通过生活干预、服用健脾消糖颗粒及二甲双胍均可改善IGR患者血糖水平,而中药健脾消糖颗粒联合二甲双胍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血脂水平,改善胰岛功能,能够有效的治疗IGR。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