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三部九候脉诊法探析及客观化研究
【6h】

三部九候脉诊法探析及客观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三部九候遍诊法

1.1源流

1.2诊脉部位

1.3 操作手法

1.4 临床应用

1.5 现代研究

2 三部九候寸口诊法

2.1 源流

2.2 形成原因与机理

2.3诊脉部位

2.4 寸口三部分脏腑

2.5 诊脉方法

2.6脉象

2.7 临床意义

2.8 临床应用研究

2.9 现代研究

2.10 结语

3.其它脉学相关现代客观化研究

3.1 其它部位脉诊法的现代客观化研究

3.2 脉再现研究

3.3 脉象仪的研究进展

3.4 结语

第二章 三部九候客观化研究

1 三部九候寸口脉诊法的客观化研究:六脉统合图示法

1.1 六脉统合图示法的操作方法

1.2 六脉统合图示法的临床应用

1.3 小结

2 三部九候局部与整体相参客观化研究

2.1 拔罐是开启中医独特体质研究的切入点

2.2 皮肤电生理与中医相关文献研究

2.3 基于三部九候理论的三部九候独异特殊性实验研究

第三章 三部九候文献研究之启发与思考

1三部九候遍诊中独异之启发──不会是同时浮、同时虚、同时数

2 三部九候遍诊法中“是动则病”的思考──血管形态与血流特性

3 三部九候之寸口脉定位的合理性──重新思考定位

4 内经三部九候独异之进一步延伸──寸口脉全息之特性

5 三部九候之整体医学观

6 三部九候脉位之沿革──中医诊断史上的一大突破

第四章 结 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三部九候脉诊法,是我国中医自古以来脉诊所使用的一套方法。传统意义上的三部九候诊法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个缩影,运用天地人的观点,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各分为“天”、“地”、“人”三候,共九部,并认为这九个部分可以反映生活在自然界中人的情况。因通过观察脉象与形体是否相应,上中下三部是否相互调和,以诊察全身病变情况,此种三部九候脉诊法又可称为三部九候遍身诊法,是《内经》惟一列出专篇,用大量笔墨阐述最详尽的脉法(包括切脉部位、主病、辨病、意义等)。与其他脉法比较,突出了定位意义,丰富了《内经》脉学理论,是《内经》脉学理论的精华,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三部九候脉诊法也可用于寸口诊法,《难经》在《内经》寸口脉法的基础上正式确立了“独取寸口诊法”,并赋予了“三部九候”脉诊法新的内容。将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指力按脉,分浮、中、沉,(《难经?十八难》)故也称为三部九候法。三部九候脉诊法辨病辨证,强调九候相参,综合分析,体现了诊法的整体观思想,其中尤为强调各部各候之间的相互参比意义。
  因此,研究三部九候脉诊法的溯源、发展、具体运用、临床意义及相关认识等,对中医脉学诊断的理论及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对三部九候脉诊法源流及应用的文献专门论述相当少,现本研究通过对脉学发展,尤其是对三部九候脉诊理论有重大贡献的《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典籍著作中的脉学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摘录及分析,从两种不同三部九候脉诊法入手,对其脉学思想、诊脉方法、诊脉技术临床应用、现代客观化研究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以期能够基本呈现三部九候脉学的丰富内容。且本研究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及平时心得,对三部九候脉诊法提出自己的一些新见解;并据该经典脉诊学说,粗略归纳总结了一套六脉统合图示法,以期为中医脉诊客观化、精确化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目的:
  本研究对当前各种文献、主要中医典籍中的脉学相关内容进行整理、摘录及分析,从三部九候遍诊法及三部九候寸口诊法两部分入手,对该脉诊法的源流、诊脉方法、临床应用、现代客观化研究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并结合个人临床实践经验,进行相关客观化研究,以期对疾病的预后、临床辨证施治的指导、以及中医脉诊客观化、精确化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为脉诊研究走向新的高度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对三部九候遍诊法与三部九候寸口诊法的的源流、诊脉部位、操作手法、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等进行分析、梳理,探讨其形成原因与机理;
  基于三部九候学说,提出六脉统合图示法,五脏器官脉诊定位法,修正五脏脉位置,提出分寸高骨关尺四部新观念;
  用拔罐法对受试者进行刺激,观察治疗前后脉象浮中沉、大中小,强弱虚实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后脉率、温度、血压、六脉五脏脉穴位电导值的变化。
  结果: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整理发现,三部九候遍诊法在《内经》中记载详细且应用广泛,诊脉部位以经络学说为依据,又与针灸取穴有所不同。针灸取穴注重腧穴的定位,即某一腧穴在体表的确切位置,而遍诊法的诊脉部位注重的是经线,并不局限于腧穴的特定位置;就诊脉方法而言,古人经验总结常有切、循、扪、按四种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诊法;该诊脉方法能反映脏腑病变,有助于临床分经诊脉、以脉证病、分辨寒热、判断病情轻重、生死及杂病的诊断。现代研究发现,该诊法还可用于诊断循环系统病变、指导针灸施治。且有学者通过采用单点和多部位取脉,运用仿生柔性压力传感器与B超探头复合多路压力传感器,通过对多路信息进行“位、数、形、势”的属性分析,重建动态三维指感脉图,对寸口和三部取脉所得信息进行定量比较研究,证实遍诊法获得的信息量要比独取寸口获得的信息量大。但这种遍身诊法与其它脉诊法相比较,行之于临床有诸多不便,故后世鲜有用之;
  三部九候寸口诊法源于《内经》、确立于《难经》、完善于《脉经》,其形成原因与机理在各种典籍及现代研究中也有论述阐发;三部九候寸口诊法的部位即为寸口,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指力按脉,分浮、中、沉,共九候。关于寸关尺的定位,历代医家有很多论述,对其诊脉部位及分属脏腑历代医家亦有不同认识;其诊脉时间,《内经》中记载以平旦(清晨)时为宜,并提出以呼吸至数来判断脉之快慢的方法;《难经》中提出举按寻的诊脉方法,并一直为后世医家沿用。在此种脉学发展过程中,还总结出了有胃有神有根的平人脉象特征;而病理脉象历代医家各有看法,如《内经》在分散的十二篇中叙述了21种病理脉象,大体划分为七个类型和观察范围,《脉经》首次将病理脉象分为24种,《濒湖脉学》则载病脉27种,同时历代医家也曾用归类法将前人所述脉象“驭简执繁”,及至今人普遍将病理脉分为28种;对于脉诊的客观化,现代学者将现有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学进展相结合,做过大量相关研究,如脉图、脉波仪、脉象仪的研制,脉象信号的分类识别优化、脉诊专家数据库、中医远程脉诊软硬件的设计等;该种诊脉方法有助于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指导治疗,对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临床可应用与内外妇儿各科,运用较为广泛,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拔罐后三部九候脉会有所变化,脉搏数减少,且前后改变率为61.3%;76.1%的受试者寸口部位温度呈寸>关>尺趋势;拔罐后温度拔罐后温度上升者占26.9%;下降者占11.9%;不变者为61.1%;拔罐后,收缩压不变或舒张压不变者占36.3%;收缩压上升或收缩压下降者占37.5%;舒张压上升或舒张压下降者占26.1%;六脉统合数字化与十二经原穴电导变动值之总和及五脏脉电导变动值之总和,无任何相关性。
  结论:
  与其他脉法比较,三部九候遍诊法在《内经》中记载详细且应用广泛,突出了定位意义,丰富了《内经》脉学理论,是《内经》脉学理论的精华,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部九候寸口脉诊法随“独取寸口”理论发展而来,并不断得到完善。该脉法可断五脏六腑及十二经脉的疾病,既宗《黄帝内经》旨义,又有新的创造,临床应用广泛,有助于判断病位病性、指导治疗、预后。其各种形式的客观化研究,是将来脉诊标准化、形象化的重要研究方向。
  寸口部位拔罐前后温度变化说明,寸部一般温度最高,关次之,而尺脉最低。当三部均一样偏高时,为亢奋、发热;三部均一样偏低时,为低下、失温;单独一部偏高时,则为独热;单独一部偏低时,则为独寒。
  六脉统合图示法为传统脉学客观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