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临床分析
【6h】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临床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1.1病名

1.2病因病机

1.3临床研究

1.4实验研究

2.现代医学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2.1病因及发病机制

2.2病理分型

2.3临床分型

2.4西医治疗

3.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诊断标准

1.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5纳入标准

1.6排除标准

1.7 治疗方法

1.8 观察内容

1.9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标准[45])

1.10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结果统计

3.讨论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我院肾内科2006年6月-2010年6月住院的80例资料完整的狼疮性肾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初步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为今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方法:
  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80例狼疮性肾炎(LN)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所选病例采取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研究,统计其疗效,并应用 SPSS13.0统计软件对狼疮性肾炎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病情分级)、中医证型、西医临床分型、病理分型、相关理化检查、活动指标等之间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意义。
  结果:
  1.80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完全缓解25例(占31.3%),部分缓解46例(占57.5%),无效9例(占11.2%),总有效率为88.8%。经治疗后,无活动及轻度活动的狼疮性肾炎病例数较前明显增加,中度活动的LN患者较前明显下降,重度活动的患者较前减少;且患者的LN活动指数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积分改变差异有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情分级变化方面,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轻度例数明显上升,中度病例数略降低,重度例数明显下降,说明经治疗病情明显较前好转,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在各项实验室指标方面,经治疗后,患者24h尿蛋白定量减少,血沉下降,差异显著,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体升高,血清白蛋白升高,IgG降低,且治疗前后数值经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LN,可明显减少尿蛋白,升高补体,提高血清白蛋白,降低IgG及血沉;在血清肌酐方面,经治疗后,患者肌酐较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WBC及HGB方面,治疗后数值均较治疗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LT方面,治疗前后数值经有显著性差异,并具统计学意义(P<0.05)。
  3.相关性方面,中医证型与西医临床分型相关性方面,卡方检验其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型与病理分型相关性方面,卡方检验其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所有病例中,中医证型以脾肾气(阳)虚型患者最多,占总数33.8%,其次为湿热内阻,占28.8%,气阴两虚型和热毒炽盛型最少,分别为21.2%和16.2%。四个证型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2%、91.3%、88.2%及92.3%。组间两两比较,经卡方检验,P值均大于0.05,说明各证型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病例中,小于35岁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4%;35岁以上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安全性方面,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向心性肥胖、感染、痤疮、消化道出血及高血糖患者分别有46例(57.5%)、21例(26.2%)、15例(18.8%)、8例(10%)及3例(3.8%),经治疗后可好转,无其他特殊及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具有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达88.8%,可以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降低LN活动指数,改善各项实验室指标,如减少尿蛋白,升高血清白蛋白和补体C3,改善凝血、血沉及免疫球蛋白等指标,大部分患者病情得到缓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未出现特殊及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