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型糖尿病中医特色饮食管理初探
【6h】

2型糖尿病中医特色饮食管理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西医对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饮食管理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诊断标准

五、纳入标准

六、排除标准

七、中止和撤除病例标准

八、管理方法

九、主要评价指标及检测方法:

十、主要评价指标及检测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纳入病例基本情况

三、饮食管理前后各指标对比

第四章 讨论

二、2型糖尿病中医特色饮食管理结果

三、本课题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包括2型糖尿病在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病人负担沉重,经济消耗多、社会压力大,致使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行之有效的慢病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不科学的生活模式,如膳食不平衡、热量摄入过多、嗜好烟酒、缺少体力运动对疾病治疗及预后造成重大危害[1]。糖尿病饮食治疗是糖尿病五驾马车综合治疗的基础措施之一,但如何准确做好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
  目的:
  通过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特色慢病饮食管理,初步探索慢病管理模式在慢性疾病预防及治疗中的长期意义。本研究通过有效的糖尿病慢病饮食管理,改善患者各项代谢指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为国家节省财政投入。通过本课题,进一步强化2型糖尿病管理的中医特色及优势,探索中医对于糖尿病慢病管理的新模式。
  方法:
  本课题纳入广东省中医院慢病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5年)100例,其中有效病例90例,采取健康讲座、糖友会形式的交流和个性化一对一辅导增进患者饮食管理知识,同时予以个性化饮食指导,发放中医特色饮食指导资料,观察患者代谢指标、中医证候、生存质量等管理前后的变化,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运用配对t检验和秩和检验分析自身前后对比的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初步探索中医特色饮食管理新模式。
  结果:
  1.经过3个月的2型糖尿病慢病饮食管理,患者的体重、BMI、腰围、臀围较前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患者TC、TG、LDL-c及HbAlc较3个月前改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管理期间1月、2月、3月分别检测的FPG及PG2h均较实验前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个月后,患者生存质量积分较管理前减少,患者对于2型糖尿病的社会认知、疾病心理及相关症状均较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纳入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为阴虚热盛证14例(15.6%)、气阴两虚证45例(50.0%)、阴阳两虚证4例(44.4%)、气滞血瘀证27例(30%)。其中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症候较管理前好转,证候积分相对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阳两虚证较前未见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特色饮食管理,患者HbAlc、BMI、腰围、臀围、TC、TG、LDL-c等各项代谢指标均有所好转,生存质量明显提高,中医证候可相应改善,有效的慢病饮食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故中医特色饮食管理为可行的慢病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