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医思维模式及其在当代的演变——结合中医心血管病学研究
【6h】

中医思维模式及其在当代的演变——结合中医心血管病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中医学和思维模式的概念

问题的提出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分类与范畴体系的建构

第二章 分论:中医思维模式及其当代演变

第一节 统于“一”的身体观

第二节 三层中医思维及其当代演变

第三节治未病的理念

第三章 当代中医思维模式的探索:结合中医心血管病学研究

第一节 古代中医心血管病学的成就

第二节 当代中医及中医心血管病学思维模式变化

第四章 讨 论

第一节 影响中医思维模式有效性的诸因素

第二节 中医学思维模式的两种潜在发展方向

第三节 中西思维模式发生区别的拐点

第四节 辨证论治的复杂性

结论

1.关于中医思维模式范畴体系框架

2.关于中医学思维模式及其当代演变

3.关于影响中医思维有效性的因素

4.关于当代中医思维模式的主要特点

5.关于当代中医思维模式发生变革的原因

6.关于中西医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1.概念
  1.1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历史上汉语文化中身体观念和医疗术的集合体。中医学的概念决定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2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定义和分类有很多,难定于一是。这里采用从信息角度给出的定义:思维模式是思维主体获取思维对象信的息进行贮存、加工,形成新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思维模式的概念关系到本课题的写作结构。
  思维模式的本质是对思维过程的限定。思维的起点、目标、思维过程中运用的范式或范例、思维主体所持的观念等决定着思维的样式。故思维模式具有时代性、领域性、同一领域的思维模式有多样性,不同主体运用同一思维模式具有差异性。思维模式决定着思维的广度、深度、效度。
  本课题把逻辑(形式逻辑、辩证逻辑)作为思维的工具。同时认同学者汤建民所说,“非逻辑思维模式,比如灵感、直觉、顿悟更像是一种思维过程中的状态,而非具有某种结构的模式”。但是可以把灵感等归为具体思维方法。
  2.研究内容和目的。范畴是最一般的概念,这些概念反映着客观现实现象的基本性质和规律性以及规定着一个时代的科学理论思维的特点。本课题尝试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范畴体系的框架,从范畴体系的角度来研究中医思维模式及其演变,同时尽量结合中医心血管病学有关的事例个案或医案。然后分析影响中医思维模式有效性的诸因素,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复杂性。但由于研究者专业背景所限,只提出新的范畴或框架,不做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可待将来和信息科学开展合作。
  关于中医思维模式的比较研究有很多,本课题尽力不重复已有的相关研究内容。
  本课题不重点研究具体的思维方法,如发散思维、灵感思维等。只有当本课题的研究涉及到这些具体思维方法时,才视需要而论述。
  3.研究方法
  3.1.范畴化。范畴就是概念之间的层次和关联关系。范畴化是人类通过分析,判断,归类对千变万化的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高级认知活动,是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莱考夫(1987)对范畴化能力的重要性也有过这番评述:“没有范畴化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
  3.2.概念分析法。可以认为概念分析方法是范畴化的一部分。
  3.3.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可以可以使研究内容更具体、深入,更深刻地理解中医思维模式的特点。
  3.4.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相结合。
  4.创新性
  4.1.中医思维模式需要系统解读,范畴化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4.2.经过回顾80年来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献(以中英文为主,部分台湾地区和日本国的文献未能纳入)来看,当前系统研究中医思维模式的文献较少。
  4.3.“973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刚于2013年启动,为期五年。有学者分析,中医理论范畴体系研究是“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的要素之一。说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处于理论前沿。
  5.写作结构。本课题整体分为总论、分论、讨论三部分。部分内容结合中医心血管病学的知识来谈。
  5.1.总论部分。结合已有的史学著作回顾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并构建中医思维模式范畴体系的框架。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思维模式的的形成,无疑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内容大多可得之于医学史著作,而且有可能和分论部分重复,故这部分内容仅采用概述的方法回顾。(总论主要采用逻辑的方法和范畴体系构建的方法)
  5.2.分论部分。在中医学思维模式范畴体系的框架下,具体论述中医思维模式的演变。(分论主要采用历史的方法)
  5.3.讨论部分
  5.3.1.影响中医思维模式有效性的诸因素;
  5.3.2.中医思维模式的两种趋向;
  5.2.3.中西医思维模式发生区别的临床拐点;
  5.3.4.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复杂性。
  6.研究成果
  6.1.关于中医思维模式范畴体系框架。中医思维模式的体系,可以概括为以身体观为起点,以形而上(先在/超验,如术数)、形而中(中介,如取象比类)、形而下(实证,如归纳法)三层思维方法为核心,以治未病为最高目标的三大部分。
  6.2.关于中医学思维模式及其当代演变
  6.2.1.传统的身体观包括“尚‘一’的身心观”、对气的信念和气的伦理化以及五行脏象系统、“灵兰藏象系统”(据内经灵兰秘典论篇)、经络系统。由“道”到“一”之间的转换,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产生成为可能。气具有伦理色彩,以受“道”“儒”两家影响为著。当代“尚‘一’的身心观”和对气的信念、气的伦理内涵弱化;藏象、经络系统的身体观突显,并且与现代医学客体化的身体观并存。
  6.2.2.传统中医实证层次(形而下)的经验思维在中医思维模式中居于基础地位。这层思维模式包含了经验主义学派的认识论,也包括了理性主义学派的认识论,与当代的科学精神相通。现代中医的实验研究和试验研究是其拓展。
  6.2.3.传统中医取象比类(形而中)可以分为“据象比附”和“取类比象”两种,是沟通上下两层思维模式的中介。其受到中医重视的原因和《周易》描述的“道—阴阳—象”世界图景有关,而非简单的“原始思维”。取象比类思维到清代才发展至鼎盛。“隐喻”是近10年来解读取象比类思维模式的新角度。在当代它被有些学者认为是中医思维的核心。
  6.2.4.传统中医阴阳五行、五运运气思维模式(形而上),在中医中的应用方式主要为解释现象和指导临床实践两方面:通过解释现象可以凝练经验;指导临床实践时往往暗含经验思维,而非僵化的推演。阴阳思维模式的发展有趋于对称、趋于简要的趋势。当代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解释阴阳思维模式的精髓,但可能忽略阴阳思维在中医学发展史中的丰富性。五行模式在近代以来饱受争议,历经几次废除之争。干祖望教授认为五行只是中医的工具之一,有时并不用。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五脏相关学说”取代五行。
  6.2.5.“治未病”具有现代医学“三级预防”的阶梯性内涵。“治未病”最有特色的是强调精神因素、体质养生、病后防复。当代中医院开设了治未病专科。
  6.2.6.中医思维模式的复杂性在于形而上(先在的、超验的)、形而中(上下的中介)三层思维模式常相交错。当代中医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概括中医思维模式的特点,需要注意其内涵的复杂型。
  6.2.7.本着继承发扬的精神,应同时注意中医思维之形而上、形而下两个方向,不宜强调某一种思维方式是中医学思维模式的主导或核心。
  6.3.关于影响中医思维有效性的因素。中医思维模式的有效性是通过实证(形而下)层次的思维模式为基础的。形而中,形而上层次的思维模式起到“脚手架(薛定谔)”的作用。中医诊断学一元论的思想需要继续发掘、阐发。从隐喻的角度比较,中医的身体观较之于希腊之“四体液说”和印度医学“四大说”可提供更丰富生动的喻体,可以创造更接近病理过程的隐喻,可以辅助做出恰当的临床决策。
  6.4.关于当代中医思维模式的主要特点
  6.4.1.当代中医心血管病学界吴伟教授概括并提倡的“辨病为先,辨证为主”的中医思维模式,辨病被置于逻辑在先的地位。病对于中医和西医都是客观的。辨病为先,辨证为主发扬了传统中医思维重视实证精神的一面,同时也强调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地位,反映了当代中医思维模式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趋势。
  6.4.2.辨证论治和现代药理相结合。
  6.4.3.开始探索循证医学之路。循证医学和中医最相通处是不强调中间环节。
  6.5.关于当代中医思维模式发生变革的原因。中医近代以来受科学精神的影响,开始重视微观的实验研究。近40年来西方医学模式的改变与中医重视宏观整体、重视临床的特点相通。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变化是中西医学交流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看似与宏观现象相似的微观现象之病理意义不一定同于宏观现象。中医思维模式在当代发生变化的另一原因在于“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传统中药”和“现代药理”之间有时一致,有时不能一致所导致的医疗决策困境上。“辨病为先,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断思维模式以及辨证论治和现代药理相结合的用药思维模式,不仅是为了提高疗效,而且可以解决由于中西医对同一疾病观点不同导致的决策困境。
  6.6.关于中西医之间的关系
  6.6.1.只有最优临床决策而无中西医之别。对于一个掌握了中医思维模式的人来说,需要考虑的是最优临床决策,无需考虑中西之别。在存在中西两套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时,必然要求当代中医具备足够的传统与现代医学知识,才能在做出较好的决策。
  6.6.2.传统中国人的身体观,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直接往来,而且具有伦理色彩,这些都是当代解剖刀下所无的。借助工具认识世界当然很重要,但是对人体自然状态的信赖,对精神重要性的强调,以及靠观察、比喻的力量,打通人体的内外之别的思维方式,以及中药气味功效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相参的精神,也是一种伟大的文化。
  7.研究意义。如果用传统的语言来说,中医是道,有可说的部分,也有不可说的部分,需要能近取譬,也需要仔细观察。用西方的语言来说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从最基础的身体观,到更高的治未病理念,包含有经验主义、理性主义、隐喻、形而上学诸种思维样式。从思维的层次性、复杂性角度来看待中医理论体系、分析中医文献、思考中医临床决策是有益的。中医正处于既要保持传统和又要现代化的境遇之中。采取新的视角,进行比较全面地审视,分析中医学思维模式的演变及其内在的逻辑层次,对于弘扬其优秀传统,挖掘其中蕴含的现代精神,理解中医学的现代化是有一定意义的。分析知识体系中的范畴、概念演进过程、理出其内在之间的关系,是知识信息化的基础之一。本课题对于从信息科学角度解析中医学知识也有少许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