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通督强脊手法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6h】

通督强脊手法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古代文献中对小儿厌食的研究

2.现代中医研究进展

3.西医研究

(二)“通督强脊”理论渊源及及其现有的应用领域

1.扶阳固气为本的理论渊源

2.督脉、膀胱经与阳气

3.通调督脉、扶固阳气与脊柱健康

4.关于通督强脊手法及其运用领

5.通督强脊手法在小儿厌食症的运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4.结论

5.讨论

6.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厌食症是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时期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多见于1-6岁小儿,但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本病迁延日久,可使小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营养状况以及智力发育。近年来,家长及医学界越来越重视小儿厌食症,因其发病率日趋上升,并以城市独生子女突出。中药外敷、推拿等为大部分小儿所接受的方法,因其不损伤体表皮肤、不引起剧烈疼痛,从众多的文献中发现临床中以捏脊摩腹及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为多。在近年的文献中通督强脊手法在防治脊柱疾病中均起得了良好的效果,故在导师的引导下创立了通督强脊手法来治疗小儿诸多疾病,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通过观察通督强脊手法治疗小儿脾失健运型厌食症及进行作用理论探讨,为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提供更加简便有效的推拿手法及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目的: 从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有关理论出发,及通过观察运用通督强脊手法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进行通督强脊推拿手法治疗的作用理论探索。为以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提供更简便有效的推拿手法及其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 临床观察病例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儿科门诊;采用的是前瞻性、平行对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设计,中西医诊断标准是采用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小儿厌食的拟定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儿科学》第二版相关内容制定脾失健运证的诊断标准及参照199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吴瑞萍等主编的《使用儿科学》中关于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拟定,将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推拿组30例,采用通督强脊推拿手法治疗,药物组30例,采用四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观察周期是12天,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的食欲、食量改善情况及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末梢血红蛋白、末梢血锌的改善情况来判定疗效的差异。 研究结果: 1.研究对象资料:本研究收集的观察病例总共60例,推拿组30例,药物组30例。 2.治疗前基线比较结果:推拿组及药物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平均体重、平均身高、食欲、食量积分、症状积分、末梢血锌含量、末梢血锌含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治疗后比较结果:治疗后推拿组与药物组结果,推拿组:临床痊愈7人,显效3人,有效19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是96.67%;药物组:临床痊愈1人,显效3人,有效23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是90%。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推拿组疗效优于药物组。通过对治疗前后的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推拿组患儿在总体症状积分、食欲、食量、面色、腹部不适、精神心情、出汗、大便、呕吐等症状上均有明显改善,末梢血红蛋白及末梢血锌含量也有所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通督强脊推拿手法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总有效率优于药物组,并且推拿组在症状积分、食欲、食量积分的改善上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督强脊推拿手法是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结论: 1.此课题的提出是充分运用了中医理论、采取辨病的思路,及符合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特色,对中医精髓以继承和发挥,对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研究很有帮助。 2.此课题结论表明通督强脊推拿手法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是有效的,且优于药物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通督强脊推拿手法对于改善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某些相关症状效果十分显著,如在面色、腹部不适、精神心情、自汗盗汗、大便不调、呕吐等症状,这些均可作为小儿推拿疗法适应症状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