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火针结合电针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
【6h】

火针结合电针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概述

1.1.1 流行病学研究

1.1.2 带状疱疹病因学

1.1.3 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

1.1.4 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

1.1.5 实验室检查

1.1.6 带状疱疹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1.7 西医治疗

1.2 传统的中医学在对急性期带状疱疹的认识及其现代意义

1.2.1 祖国医学对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理解

1.2.2 在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病因病机的分析

1.2.3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应用与分析

1.3 火针治疗带状疱疹的应用与分析

1.3.1 火针在带状疱疹患者中的应用启示

1.3.2 火针在带状疱疹患者的作用

1.3.3 火针在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1.3.4 火针结合电针疗法在带状疱疹一病的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1.3 实验方案

2.1.4 观察指标

2.1.5 患者依从性评价

2.1.6 统计分析

2.2 研究结果

2.2.1 基线情况

2.2.2 主要观察指标

2.2.3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2.2.4 耐受性评价

2.2.5 不良事件记录

2.2.6 脱落或剔除原因分析及依从性评价

2.3 讨论

2.3.1 本研究所用穴位的相关分析

2.3.2 火针在急性期带状疱疹改善皮损疗效的探讨

2.3.3 电针法对急性期带状疱疹镇痛效应的探讨

2.3.4 火针延长单纯电针治疗的镇痛时效,电针治疗协助火针减轻局部皮损

2.3.5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火针结合电针法、火针法及电针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研究火针结合电针法对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皮损情况、疼痛的改善及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三大方面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并为其有效性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通过简单随机化的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三组,治疗组30例采用火针加电针法治疗,对照组A30例采用火针法治疗,对照组B30例采用电针法治疗,三组均为1日1次、10日1疗程、均治疗1疗程,同时观察、记录并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皮损情况、疼痛强度(VAS评定法)、疼痛缓解程度(%)、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即刻镇痛效应、镇痛持续时间,并于第30天进行随访,记录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 结果: 1、疱疹评价方面:经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A间止疱时间、脱痂时间(P<0.01),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痂时间(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B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P<0.01),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对照组A与对照组B间止疱时间(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痂时间、脱痂时间(P<0.01)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表明治疗组能更早阻止带状疱疹急性期水疱的增多,加快疱疹的结痂及脱痂。 2、疼痛评价方面:①首次治疗前后的VAS值比较,两次差值均数分别为:治疗组-33.67±12.31;对照组A-22.67±6.53;对照组B-27.33±9.71,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均数较其余两组大,可认为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改善较为显著。②疼痛缓解程度:治疗组54.90±3.51,对照组A41.03±3.30,对照组B53.57±4.28,将治疗组和对照组A进行对比,P<0.01,说明两者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疼痛缓解程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A;将对照组A和对照组B进行对比,发现P<0.01,对照组B在疼痛缓解程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A;治疗组和对照组B对比,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B之间相比在疼痛缓解指标方面相比无统计学意义。③镇痛起效时间:治疗组1.93±0.83分,对照组A4.37±1.45分,对照组B1.83±0.87分,将治疗组和对照组A进行对比, P<0.05,即时镇痛效应方面,治疗组、对照组B起效时间较对照组A快(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起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首次治疗镇痛持续时间:治疗组904.00±244.578分,对照组A537.00±274.54分,对照组B740.00±258.11分,将治疗组和对照组A进行对比,并且将对照组A和对照组B进行对比,发现P值低于0.01,这表示两者相比极具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B对比,P<0.05,说明两者在镇痛持续时间方面仍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治疗第30天,治疗组4例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对照组A有6例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对照组B在治疗第30天有5例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同相关文献比较,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低。 结论: 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皮损情况,具体体现在:缩短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及脱痂时间,其中,火针结合电针法在缩短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及脱痂时间方面,优于火针组及电针组,在两个对照组中,对照组A在疱疹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B。 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在首次治疗前后的VAS值比较中治疗组对疼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在两个对照组中,对照组B的在镇痛方面优于对照组A;在即时镇痛效应方面,治疗组、对照组B起效时间较对照组A快(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起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镇痛的后效应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A、B;三组使用的治疗方法均能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生,根据统计分析数据显示,P>0.05,三者在减少后遗神经痛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