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21例膜性肾病临床资料分析及58例膜性肾病治疗效果回顾分析
【6h】

121例膜性肾病临床资料分析及58例膜性肾病治疗效果回顾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

1.1 发病率及自然病程

1.2 肾脏病理

1.3 发病机制

1.4 诊断

1.5 现代医学治疗

1.6 中医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1.7 中医辨证论治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材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临床资料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2.2.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

2.2.3 两组入院诊断比较

2.2.4 两组中医证型比较

2.2.5 两组免疫失调比较

2.2.6 两组相关实验室检查比较

2.2.7 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断分期

2.2.8 58例膜性肾病治疗效果分析

2.3 结论

2.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1.回顾并对比分析广东省中医院病理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和不典型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两者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区别与联系,提高对二者的正确诊断及鉴别。 2.对我院中医药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膜性肾病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为膜性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治疗方案。 方法: 1.收集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住院病人资料,均行肾穿刺活检术,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者90例,不典型膜性肾病者31例(无明确继发因素)。121例病人都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实验室检查等相关资料,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在121例膜性肾病患者中,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住院和门诊随诊资料完整者58例,用SPSS17.0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性别:90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男性38例,占42.2%,女性52例,占57.8%,女男比例为1.36∶1;31例不典型膜性肾病患者中,男性14例,占45.2%,女性17例,占54.8%,女男比例为1.21∶1;两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年龄:90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年龄为18~79岁,平均年龄为52.11±15.07岁;31例不典型膜性肾病患者年龄为15~68岁,平均年龄为39.68±17.16岁;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3.起病时情况:特发性膜性肾病组起病时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72例(80%),慢性肾炎综合征者18例(20%);不典型膜性肾病组起病时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26例(83.9%),表现为慢性肾炎综合征者5例(16.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免疫失调:90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起病前或起病过程中存在免疫失调[如皮肤黏膜慢性炎症、过敏性疾病、慢性感染(包括血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肾组织无乙肝表面抗原沉积)、妊娠等]者51例,占56.7%;31例不典型膜性肾病患者存在免疫失调者17例,占54.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90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Ⅰ期膜性肾病18例,占20%;Ⅰ-Ⅱ期膜性肾病6例,占6.7%;Ⅱ期膜性肾病62例,占68.9%;Ⅱ-Ⅲ期膜性肾病3例,占3.3%;Ⅲ期膜性肾病1例,占1.1%。 6.相关实验室检查:特发性膜性肾病组24h尿蛋白定量为4381±3150mg,不典型膜性肾病组24h尿蛋白定量为5821±3214mg,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在血肌酐、血清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G、补体C3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7.中医诊断及证型:90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中医诊断为水肿76例,占84.4%;尿浊11例,占12.2%;慢性肾衰2例,占2.2%;慢肾风1例,占0.8%。31例不典型膜性肾病患者中,中医诊断为水肿26例,占83.9%;尿浊5例,占1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8.58例膜性肾病患者经6个月中医药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后,特发性膜性肾病组完全缓解9例(26.5%),部分缓解14例(41.2%),无效10例(29.4%),死亡1例(2.9%);治疗总缓解率67.7%,其中中危组总缓解率81.8%;不典型膜性肾病组完全缓解7例(29.2%),部分缓解8例(33.3%),无效7例(29.2%),死亡2例(8.3%);治疗总缓解率62.5%,中危组总缓解率73.3%。两组治疗总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我院肾病科收治特发性膜性肾病和不典型膜性肾病患者均以女性居多,与既往文献报道存在差异。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高峰在50~70岁,不典型膜性肾病发病高峰在20~40岁。 2.特发性膜性肾病病理分期以Ⅱ期膜性肾病居多(68.9%),其次为Ⅰ期膜性肾病(20%)。 3.半数以上的特发性膜性肾病和不典型膜性肾病患者在起病前或病程中存在免疫失调情况,提示膜性肾病发病可能与免疫失调存在相关性。 4.不典型膜性肾病与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表现及对治疗的反应性相似,但不典型膜性肾病免疫及病理有其自身特点,应长期密切随访。 5.特发性膜性肾病和不典型膜性肾病主要中医诊断为水肿病、尿浊,辩证分型以脾肾气虚、气阴两虚为本,夹水湿、湿浊、湿热、瘀血等标证。 6.中医辨证治疗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是膜性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对中危组患者在保守治疗基础上联合激素+雷公藤可明显提高缓解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