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扳机点”浅刺围针配合手法治疗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
【6h】

“扳机点”浅刺围针配合手法治疗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认识

1.1.1 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1.1.2 祖国医学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各种治疗方法

1.2 现代医学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认识

1.2.1 现代医学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因的认识

1.2.2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及临床表现

1.2.3 发病机制的研究

1.2.4 现代医学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各种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资料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2 实验方案

2.2.1 试验设计

2.2.2 治疗方案

2.2.3 疗效评价标准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2.3.2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2.3.3 不良反应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扳机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作用机理

3.1.1 从祖国医学理论探讨扳机点

3.1.2 从现代医学理论探讨“扳机点”

3.2 浅刺围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机理

3.2.1 从祖国医学探讨浅刺围针的作用

3.2.2 从现代医学探讨“扳机点”浅刺围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作用

3.3 手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机理

3.4 研究结果分析

3.4.1 研究结果分析

3.4.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采用扳机点浅刺围针配合手法、普通针刺配合手法治疗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观察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并从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两方面探讨其治疗机制,为临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本研究课题纳入的90例受试者,源于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且符合各项标准的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采用随机化法分组,分为2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扳机点浅刺围针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则是用普通针刺配合手法治疗。两组间的基本情况经分析,存在可比性。其中治疗组选用“扳机点”浅刺围针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选用普通针刺配合手法治疗。两组均为每日操作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间隔3天,2个疗程结束后对受试者的各项评价指标做相关记录。治疗前、疗程结束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评分(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定级(VAS)、现有疼痛强度(PPI)三者积分)进行疗效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分经过过尼莫地平法计算、对比后,分析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 研究结果: 1.在患者疼痛分级指数评分方面,二组自身治疗前后的PRI得分通过统计比较,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两组治疗后组间PRI得分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二组治疗前后的VAS积分比较,经自身前后对照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同时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二组治疗结束时现有疼痛强度(PPI)方面,经统计分析:两组PP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4.两组McGill积分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后两组McGill积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5.二组疗效方面,经等级资料ridit分析,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97.8%,对照组93.3%,经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在显效率方面的比较,治疗组为51.1%,对照组20.0%,经统计学分析:二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研究结论: 1.扳机点浅刺围针配合手法及普通针刺配合手法治疗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觉和情感,改善肌筋膜综合征疼痛。但相对于普通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采用浅刺围针法在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觉和情感效果更佳。 2.浅刺围针配合手法及普通针刺配合手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均有镇痛的效果。但相对于普通针刺组,浅刺围针组的镇痛效果更佳。 3.扳机点浅刺围针较普通针刺疗法具有更好的疗效,能够更大幅度的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日常活动功能,特别是显效率更高,是一种简单、有效、无碍运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