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温针灸结合颞三针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6h】

温针灸结合颞三针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1 病名源流与病因病机

1.2 古代针灸治疗文献

1.3 针灸治疗现状简述

2.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概况

2.1 脑卒中的概念

2.2 脑卒中的类型

2.3 脑卒中的治疗

3.发展趋势评述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与剔除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试验措施

2.3 不良反应

2.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2.5 记录方法

2.6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前后评定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中风又名卒中(Stroke),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喁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因其起病急、症见多、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故称“中风”。中风病是内科四大病症之一,也是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又是长期致残的疾病之首[1],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由于70~80%的脑卒中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残疾或认知障碍,日常生活需要他人护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目的:中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种,中风患者的生存质量与肢体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已经为多年的临床、试验研究证实。本课题选取肢体功能相关评价标准,评估温针灸结合颞三针在中风康复中的疗效,并与针刺结合颞三针疗效作对比,理论与临床两方面论证温针灸可用于中风病的治疗。
  方法:文献研究整理综述了古代及现代中医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方法,综述针与灸在中风中的应用,灸法结合现代医疗技术对中风干预机制的探索及临床成果;综述针灸对中风康复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述和展望。临床研究对象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住院患者,符合脑卒中的中、西医诊断标准,依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60例中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由随机数字表以1∶1比例随机分组,在基础对症治疗(控制血压、血糖,降脂,营养神经,活血化瘀等)和理疗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分为温针灸结合颞三针组(治疗组)和针刺结合颞三针组(对照组)。周一至周六每日一次,以4周(24次)为治疗时间。分别以中医证候评定、简化Fugl-Meyer评分、Brunnstrom上下肢运动功能评级为临床评定指标,治疗前后各评定一次,治疗结束后进行中医疗效评定。
  结果:两组资料治疗前一般情况统计分析,包括年龄、病程、中风类型、中医证型等组间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简化Fugl-Meyer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级组间对比,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认为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各评分、评级组内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中医证候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级、简化Fugl-Meyer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疗效评定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选取的中风肢体功能障碍住院患者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在基础治疗措施下,分别给予温针灸结合颞三针组和针刺结合颞三针组进行对比观察患肢运动功能改善的疗效。结果表明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可认为两种方法均有效;治疗后,用中医证候评分、简化Fugl-Meyer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级及中医疗效评定评价疗效,组间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