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特点研究
【6h】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特点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骨量减少的认识

1.1.1 围绝经期骨量减少的流行病学研究

1.1.2 围绝经期骨量减少的发病机制与影响因素

1.1.3 围绝经期骨量减少的判定标准

1.2 中医对骨量减少的认识

1.2.1 历史沿革

1.2.2 病因病机

1.3 骨量丢失的中医证型研究现状

1.3.1 比较权威的辨证分型

1.3.2 骨量减少的中医证型研究

1.3.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型的研究

1.4 中医证型的诊断标准

第二章 临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调查研究对象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研究对象选择标准

2.1.4 样本量估算

2.2 调查研究方法

2.3 研究内容

2.3.1 建立调查对象个人信息档案

2.3.2 骨密度测定

2.4 数据资料筛选、整理及录入

2.4.1 问卷的筛选

2.4.2 数据的录入

2.5 统计分析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2.7 重点解决问题

2.7.1 偏倚控制

2.7.2 问卷调查质量控制

2.7.3 资料收集和录入阶段

2.7.4 整理资料阶段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影响因素单因素比较分析

3.1.1 一般资料的比较分析

3.1.2 生活信息资料的比较分析

3.1.3 病史资料的比较分析

3.2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

3.3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中医证型特点研究

3.3.1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3.3.2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与中医证型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影响因素讨论

4.1.1 文化程度与骨量减少

4.1.2 围绝经分期与骨量减少

4.1.3 初潮年龄与骨量减少

4.1.4 豆制品与骨量减少

4.1.5 奶制品与骨量减少

4.1.6 户外日照时间与骨量减少

4.1.7 每周锻炼次数与骨量减少

4.1.8 钙剂与骨量减少

4.1.9 雌激素与骨量减少

4.1.10 糖皮质激素与骨量减少

4.1.11 家族驼背史与骨量减少

4.1.12 产次与骨量减少

4.2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中医证型特点讨论

4.2.1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与肝肾阴虚

4.2.2 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与肾阳虚

4.3 治未病与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已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健康难题,并成为研究热点。由于围绝经期妇女激素水平的改变,其发生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可能性也急剧增加。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研究深圳市宝安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的相关影响因素,初步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日常生活预防骨量减少提供新办法,同时为中医药提早干预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临床数据和新思路。
  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从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骨伤科门诊、住院部、体检中心及骨密度检查室以及沙井人民医院各社康就诊或义诊的40-60岁妇女中选取,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研究对象。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骨密度检测正常的围绝经期妇女)和病例组(骨量减少的围绝经期妇女),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记录每个研究对象个人信息,并建立信息档案,最后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成果:
  1.病例组与正常组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提示,在文化程度、围绝经分期、初潮年龄、豆制品、奶制品、户外日照时间、每周锻炼次数、钙剂、雌激素、糖皮质激素、家族驼背史、产次的比较上,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病例组与正常组通过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自变量中文化程度、豆制品、雌激素、户外日照时间、围绝经分期、家族驼背史、产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文化程度回归系数-0.922,OR值0.398;豆制品回归系数-1.052,OR值0.349;雌激素回归系数-2.562,OR值0.077;户外日照时间回归系数-0.767,OR值0.464;围绝经分期回归系数0.795,OR值2.215;家族驼背史回归系数1.187,OR值3.276;产次回归系数1.500,OR值4.481。
  3.病例组(骨量减少组)中医证型分布如下:肝肾阴虚型(32%)、肾阳虚型(23%)、肾阴虚型(16%)、血瘀型(9%)、脾气虚型(8%);病例组与正常组在总体中医证型分布比较研究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文化程度、围绝经分期、初潮年龄、豆制品、奶制品、户外日照时间、每周锻炼次数、钙剂、雌激素、糖皮质激素、家族驼背史、产次与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的发生有关。
  2.文化程度、豆制品、雌激素、户外日照时间是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的保护因素;围绝经分期、家族驼背史、产次是危险因素。
  3.围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以肝肾阴虚、肾阳虚、肾阴虚、血瘀、脾气虚五种证型为主,其中主要为肝肾阴虚证、肾阳虚型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