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针刺激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镇痛镇静疗效观察
【6h】

电针刺激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镇痛镇静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危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的重要性

1.2 疼痛评估

1.3 躁动评估

1.4 镇痛镇静药物选择及具体治疗

1.5 针刺镇痛机理及研究进展

1.6 针刺镇痛的技术参数选取

1.6.1 针刺镇痛穴位选取

1.6.2 针刺镇痛方法选取

1.6.3 电针治疗频率选取

1.6.4 电针治疗强度选取

1.6.5 电针治疗时长及频度选取

1.7 总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实验分组

2.2.3 实验方法

2.2.4 实验成功标准

2.2.5 观察指标

2.2.6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2.3.2 两组24小时内、48小时内分别使用的镇痛、镇静药物总剂量比较

2.3.3 两组患者自治疗开始后第1小时、25小时患者的CPOT、SAS评分比较

2.3.4 两组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次数比较

2.4 讨论

2.4.1 结果分析

2.4.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观察对于入住ICU的机械通气重症患者,在西医常规镇痛镇静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刺激的方法能否较单独应用西医药物治疗,减少疼痛及躁动的发生,增加镇痛镇静的深度,减少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自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间入住ICU并满足实验标准的患者共60例(33男,27女),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8例(实验组2例,对照组6例)在治疗过程中因符合剔除标准脱落。最后共计52例参与完成研究,其中实验组28例,包含男性16例,女性12例;对照组24例,包含男性12例,女性12例。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抗感染、液体复苏、对症及呼吸、循环功能等重要脏器功能支持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西医镇痛镇静药物治疗(芬太尼0.7-10ug/kg.h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以负荷剂量1ug/kg静脉泵注10min,然后以0.2-0.7ug/kg.h静脉维持)。实验组分别在开始镇痛镇静治疗时及接受镇痛镇静治疗24小时后加用电针刺激:以2HZ/100HZ交替频率(各持续3s)电针刺激合谷、足三里等穴位,每次持续30分钟,直至2次电针刺激治疗全部结束。期间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根据患者镇静深度调整用药剂量。如对于异常躁动的患者必要时可联用丙泊酚或者咪达唑仑联合镇静,但对于此病例不纳入实验。实验数据分析采用SPSS22.0版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若两个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若不符合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开始后开始第1小时(1H)、25小时(25H)患者的CPOT、SAS评分,以及24H内、48H内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总量,24H内、48H内心率下降、血压下降、躁动、谵妄等不良事件发生次数。
  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因病情需要均予插管上机及镇痛镇静治疗(此时两组患者CPOT评分≥3分,SAS评分≥5分),且两组间年龄、体重、ApacheⅡ评分、CPOT评分、S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分析显示,实验组在24H内、48H内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照组在患者接受电针治疗后第1小时(1H)、25小时(25H)患者的CPOT、S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48H内心率下降、血压下降、躁动、谵妄等不良事件发生次数亦无明显差别(P>0.05)。
  结论:
  通过电针刺激合谷、足三里等穴位对于机械通气重症患者镇痛镇静疗效的临床观察,证实对于机械通气重症患者,在西医常规镇痛镇静治疗基础上联合电针刺激能起到加强镇痛镇静的作用,减少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有助于ICU患者的镇痛镇静。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