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巨刺法合风池温通针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6h】

巨刺法合风池温通针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概况

一、解剖及生理特点

二、定义及流行病学

三、病因机制研究

四、病理研究

五、治疗

第二节 传统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概况

一、中医病名及历史沿革

二、中医病因机制

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经络的关系

四、中医治法治则

五、中医具体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资料与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三、资料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一般情况

二、两组患者可比性分析

三、治疗后观察指标比较

四、两组疗效比较

第三节 讨论

一、关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中医病因

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与经络的关系

三、关于治疗思路及依据

四、关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关于β-内啡肽的镇痛机制

六、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随机对照,观察巨刺法合风池温通针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并试从血浆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探讨其作用机制。旨在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提供一种具有稳定疗效、可重复操作、经济简便、安全的临床针刺治疗模式。
  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入选标准,将6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两组均口服卡马西平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巨刺法合风池温通针法,先取患侧的风池穴,采用温通针法,再取健侧远端的合谷、后溪、中渚、内庭、昆仑、足临泣,采用捻转泻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取穴参照面痛常规治疗穴位。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记录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生活质量评分、疼痛症状积分,并检测血浆β-EP的含量。
  结果:
  1.治疗期间,每组各脱落1例,最终完成课题研究的有60例。
  2.疗效率:经治疗8周后,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愈显率73.33%;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愈显率46.67%;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VAS评分比较:经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自身前后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4.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经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自身前后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疼痛症状积分:经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症状积分自身前后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血浆β-EP含量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β-EP含量均较健康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浆β-EP含量均较前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本课题研究结果提示,巨刺法合风池温通针法、常规针刺法均能改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V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疼痛症状积分,能改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巨刺法合风池温通针法优于常规针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浆中β-EP的基础含量较健康群体低,说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对疼痛的抑制能力较健康群体差,经治疗后,两种方法均能升高患者血浆β-EP的含量,提高患者抑制疼痛的能力,且巨刺法合风池温通针法优于常规针刺,提示这可能是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