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温病四大家眩晕医案的文献研究
【6h】

温病四大家眩晕医案的文献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1.1 叶天士眩晕医案的相关研究

1.2 薛生白眩晕医案的相关研究

1.3 吴鞠通眩晕医案的相关研究

1.4 王孟英眩晕医案的相关研究

1.5 温病四大家医案中方剂的相关研究文献

1.5.1 对增液承气汤的研究

1.5.2 对三仁汤的研究

1.5.3 对益胃汤的研究

1.5.4 对桑菊饮的研究

1.5.5 大定风珠的研究

1.5.6 对清暑益气汤的研究

1.5.7 对三甲散的研究

1.5.8 对黄连苏叶汤的研究

1.5.9 对甘露消毒丹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温病四大家眩晕医案筛选

2.1.1 吴鞠通眩晕医案

2.1.2 薛生白眩晕医案

2.1.3 王孟英眩晕医案

2.1.4 叶天士眩晕医案

2.2 温病四大家眩晕医案EXCEL表字段

2.3 据方(药)测证与据方(药)测法

2.3.1 吴鞠通眩晕医案据方(药)测证与据方(药)测法

2.3.2 薛生白眩晕医案据方(药)测证与据方(药)测法

2.3.3 王孟英眩晕医案据方(药)测证与据方(药)测法

2.3.4 叶天士眩晕医案据方(药)测证与据方(药)测法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

3.1 吴鞠通眩晕医案研究

3.1.1 年龄与性别

3.1.2 病因

3.1.3 症状(含舌象)

3.1.4 证候

3.1.5 治法

3.1.6 方(药)证对应关系

3.1.7 药物使用频率统计分析

3.1.8 成方使用

3.1.9 预后

3.1.10 典型个案剖析

3.1.11 研究结果

3.2 薛生白眩晕医案研究

3.2.1 年龄与性别

3.2.2 病因

3.2.3 症状

3.2.4 证候

3.2.5 治法

3.2.6 方(药)证对应关系

3.2.7 药物使用频率统计分析

3.2.8 成方使用

3.2.9 预后

3.2.10 典型个案剖析

3.2.11 研究结果

3.3 王孟英眩晕医案研究

3.3.1 年龄与性别

3.3.2 病因

3.3.3 症状

3.3.4 舌象

3.3.5 证候

3.3.6 治法

3.3.7 方(药)证对应关系

3.3.8 药物使用频率统计分析

3.3.9 成方使用分析

3.3.10 预后

3.3.11 典型个案剖析

3.3.12 研究结果

3.4 叶天士眩晕医案研究

3.4.1 年龄与性别

3.4.2 病因

3.4.3 症状

3.4.4 舌象

3.4.5 证候

3.4.7 方(药)证对应关系

3.4.8 药物使用频率统计分析

3.4.9 成方使用

3.4.10 预后

3.4.11 典型个案剖析

3.4.12 研究结果

第四章 理论分析

4.1.2 薛生自眩晕医案主要证候与常见症状

4.1.3 王孟英眩晕医案主要证候与常见症状

4.1.4 叶天士眩晕医案主要证候与常见症状

4.2 温病四大家眩晕医案高频数药物分析

4.2.2 薛生白眩晕医案高频数药物分析

4.2.3 王孟英眩晕医案高频数药物分析

4.2.4 叶天士眩晕医案高频数药物分析

4.3 温病四大家眩晕医案比较

4.3.1 温病四大家眩晕主要证候与常见症状比较

4.3.2 温病四大家眩晕主要证候高频药物比较

4.3.3 温病四大家眩晕医案文献信息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治疗眩晕的医案进行整理、分析与研究,总结并归纳温病四大家治疗眩晕的宝贵经验,为现代临床治疗眩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研究方法:
  在系统收集与掌握当代研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眩晕医案的文献基础上,以温病四大家医著中的214例眩晕医案为研究对象,提取患者年龄、性别、病因、症状、舌象、证候、治法、方药等字段信息,通过Excel软件建立叶、薛、吴、王眩晕医案表。同时,据方(药)测证或据方(药)测法的原则,通过方药的适用证型与功效,补充相应证候与治法,进而分析与研究叶、薛、吴、王眩晕医案。
  研究成果:
  整理叶、薛、吴、王各家医案,以黄英志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叶天士医学全书》、吴金寿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三家医案合刻》、周小农初校(萧山,谢诵穆重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出版的《扫叶庄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吴鞠通医案》、盛增秀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出版的《王孟英医学全书》等作为研究来源,将医案进行分类研究。
  共搜集整理214例眩晕医案;创建了《吴鞠通眩晕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症状、舌象、证候、治法、方药、预后、成方使用、医案来源EXCEL表》、《薛生白眩晕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症状、舌象、证候、治法、方药、预后、成方使用、医案来源EXCEL表》、《王孟英眩晕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症状、舌象、证候、治法、方药、预后、成方使用、医案来源EXCEL表》、《叶天士眩晕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症状、舌象、证候、治法、方药、预后、成方使用、医案来源EXCEL表》;创建了《吴鞠通眩晕医案证候表》、《薛生白眩晕医案证候表》、《王孟英眩晕医案证候表》、《叶天士眩晕医案证候表》、《吴鞠通眩晕医案用药频数表》、《薛生白眩晕医案用药频数表》、《王孟英眩晕医案用药频数表》、《叶天士眩晕医案用药频数表》、《吴鞠通眩晕医案主要证候常见症状表》、《薛生白眩晕医案主要证候常见症状表》、《王孟英眩晕医案主要证候常见症状表》、《叶天士眩晕医案主要证候常见症状表》、《温病四大家眩晕医案主要证候常见症状对比表》、《温病四大家眩晕医案主要证候高频药物对比表》、《温病四大家眩晕医案记载信息表》。
  研究结论:
  吴鞠通眩晕医案中,11例载有患者年龄信息,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病因为痰饮。主要症状:身热;不食、喜饮水、饮水多则胃不快、饮食减少;心悸,胸中如伤油腻状,喉肿而痛;不寐。主要证候为肝风夹痰证,共5例;其次为阴虚动风和肝阴血虚动风,各2例。治法以熄风化痰法(5例)、滋阴熄风法(2例)、柔肝熄风法(2例)为主。肝风夹痰证使用药物频率最高的为茯苓、半夏,各使用7次;其次为白术,使用6次;再次为泽泻,使用4次。13例医案共使用了55味药物,药物使用总频数为141次。其中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茯苓,共使用9次;其次为炙甘草、白芍各使用8次;再次为半夏,使用7次。最常使用的药物种类为补气药,共使用19次;其次为清热药,共使用16次;再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共使用15次。使用成方5次,使用最多的是白术泽泻汤。
  薛生白眩晕医案中,较少记载患者年龄与性别等信息。病因主要为阴虚。主要症状:热烘、畏冷恶寒;心悸嘈热、肉瞤、麻痹、无力不司步履、筋惕、腰胁不适;咽中填塞、耳鸣;食减、腹胀;汗泻;小便颇动。主要证候为阴虚动风证,共7例;其次为肝阴血虚动风证和气血两虚证,各4例;再次为阳虚动风证,共2例。治法以滋阴熄风法(7例)、柔肝熄风法(4例)、益气补血熄风(4例)为主。阴虚动风证使用药物频率最高的为阿胶,共使用6次;其次为茯神,共使用5次;再次为天冬、柏子仁,各使用4次。19例医案共使用76味药物,药物使用总频数为156次。其中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茯神,使用9次;其次为茯苓6次;再次为枸杞子、天冬、阿胶、柏子仁、五味子等,各使用5次。最常使用的药物种类为补阴药,一共使用23次;其次为补血药,共使用20次;再次为利水渗湿药,共使用16次。使用成方4次,益气养营方、归脾汤、地黄汤与地黄饮均使用1次。
  王孟英眩晕医案中记载患者年龄的有6例,各年龄段均有分布;女性患者29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病因主要为误投温补。主要症状:不饥、不食、腹胀、口渴;发热、凛寒;胸闷、脘痛、腰痛、脐硬痛、肢麻、筋掣;耳聋、耳鸣、咽痛不适、鼻塞、鼻衄;自汗、头汗、盗汗;便秘、便溏、小便短赤热少;不寐。其中有17例记载了舌象,舌色上主要为绛舌6例;苔质上主要为无苔3例和腻苔3例。主要证候为痰热动风证,共13例;其次为热极动风证,共6例;再次为阴虚动风证,共4例。治法以清热化痰熄风法(13例)、清热熄风法(6例)、滋阴熄风(4例)为主。痰热动风证使用药物频率最高的为栀子、竹茹,各使用6次;其次为黄连、贝母、枳实,各使用5次;再次为旋覆花、黄芩,各使用4次。41例医案中共使用115味药物,药物使用总频数为403次。其中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为栀子,使用17次;其次为黄连15次;再次为竹茹12次。最常使用的药物种类为清热药,一共使用119次;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共使用58次;再次为补阴药,共使用41次。使用成方12次,使用最多的是当归龙荟丸。
  叶天士眩晕医案中,记载患者年龄的有46例,以40岁至50岁年龄段的例数居多;记载患者性别信息的医案有29例,全部为女性。主要病因为阴分亏虚。主要症状:不饥、食少;肢体麻木;身热、畏冷;多汗。有7例记载了舌象,其中红舌1例,舌白1例,舌生红刺2例,舌糜碎1例,舌干2例。主要证候为阴虚动风证,共39例;其次为肝阴血虚动风证,共23例;再次为肝风夹痰证,共16例。治法以滋阴熄风法(39例)、柔肝熄风法(23例)、熄风化痰法(16例)为主。阴虚动风证使用药物频率最高的为天冬,使用18次;其次为白芍,使用15次;再次为麦冬和熟地黄,各使用12次。141例医案中共使用141味药物,药物使用总频数为905次。其中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茯苓,共使用53次;其次为白芍,使用38次;再次为半夏,使用34次。最常使用的药物种类为补阴药,共使用113次;其次为补气药,共使用100次;再次为补血药,共使用78次。使用成方27次,其中温胆汤使用最多,其次为六味地黄丸,再次为龙荟丸。

著录项

  • 作者

    李相平;

  • 作者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

  • 授予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学科 中医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永宸;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249.2;
  • 关键词

    眩晕; 个人医案; 中医症候; 方药类型;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