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ARDL模型的中国费雪效应实证检验
【6h】

基于ARDL模型的中国费雪效应实证检验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研究设计

1.2.1 研究内容和结构

1.2.2 研究目的

1.2.3 技术路线

1.2.4 创新点

1.3 课题来源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费雪效应的实证检验

2.1.2 不同计量方法对费雪效应的实证检验

2.1.3 对偏离费雪假设的解释

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费雪效应及其基于ARDL模型的临界值检验方法

3.1 费雪效应理论

3.2 基于ARDL模型的I临界值检验方法及其分析框架

3.2.1 基于ARDL模型的临界值检验方法的研究发展及应用

3.2.2 基于ARDL模型的临界值检验方法检验过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费雪效应的单位根检验

4.1 中国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数据来源

4.2 中国经济中的费雪效应——描述性分析

4.3 中国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数据的结构变化

4.4 单位根检验的理论

4.4.1 DF检验法

4.4.2 ADF检验法

4.4.3 PP检验法

4.4.4 DF-GLS检验法

4.4.5 KPSS检验法

4.4.6 ERS检验法

4.4.7 NP检验法

4.4.8 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非平稳时间序列的有效性进一步分析

4.5 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RDL模型I临界值检验方法的中国费雪效应实证检验

5.1 中国费雪效应的临界值检验

5.2 长期费雪效应估计

5.3 短期费雪效应估计

5.4 费雪效应实证结果及其政策含义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费雪效应意味着实际利率在长期上是保持不变的,不会受到预期通货膨胀的影响,即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是一对一的调整关系。因此,检验一个经济体中是否存在费雪效应,对货币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完善金融体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证研究中,学者们使用不同计量方法、基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等情形下,对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形成了所谓的“费雪效应之谜”。正因如此,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分析和检验费雪效应一直是金融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阐明了单位根检验方法在检验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时存在局限性,而且本文使用不同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平稳性时,得到的结果也是有差异。即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是I(0)还是I(1)存在不确定性,这使得目前多数用于研究费雪效应的协整方法受到限制。因此,本文基于ARDL模型的临界值检验方法对中国费雪效应进行检验,该方法可以检验名义利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关系,无论这两个变量是I(0)还是I(1)。
  通过基于ARDL模型的临界值检验方法分析框架研究得到的结论是:目前我国只是存在部分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并不呈现一一对应的调整关系,这极有可能是由于我国货币呈现非中性所致。整体而言,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贷款利率对应的费雪效应系数分别为0.729和0.380,我国存在显著的部分费雪效应。不同的经济背景和外生冲击下,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会呈现不同关系。其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有效需求不足,我国并不存在费雪效应。其二,1993年经济中出现严重通货膨胀,这时也不存在费雪效应,使得运用货币政策难以抑制通货膨胀。其三,1995年底至1997年中,这时仅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系数为0.163,导致调整货币政策也很难及时限制通胀的持续下降、防止经济向低迷演变。其四,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存在部分费雪效应,费雪效应系数分别为0.603和0.453,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能够缓解当时的通货紧缩状况,但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产生效果。其五,2003年至2007年初,我国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风险,虽然存在通胀预期,但调控力度并没有加强,检验结果显示并不存在费雪效应。最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费雪效应系数分别为0.286和0.262,这预示着宏观调控难度加大。要达到调控目标,必须加强调控力度,并协同其他政策一起作用于宏观经济。应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共同作用于宏观经济,弥补货币政策的不足。
  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表明无论是整个样本还是各个子样本,我国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系数都较小且不显著,即我国不存在短期费雪效应。也就是说通过货币政策来进行宏观调控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