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
【6h】

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 论

第一章 卓尼、岷县巴当鼓舞分述

第二章 两地乐舞比较研究

第三章 巴当鼓舞的源流、特征及功能

第四章 乐舞文化解读

结 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将流行于甘肃省卓尼、岷县一带,藏汉两族群众之间的乐舞“巴当鼓舞”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对两地乐舞整体形态进行描述整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乐舞总体特征并进行文化变迁与文化符号的解读。
   论文分绪论与四个章节展开。
   绪论:概述巴当鼓舞,综述相关乐舞研究成果,介绍本文理论基础并阐述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卓尼、岷县巴当鼓舞分述:分别从相关背景、舞蹈概况、乐舞程序等展开对乐舞形态的描述。
   第二章卓尼、岷县巴当鼓舞比较研究:对比分析其文化背景、乐舞程式、乐舞形态、群体心理几方面。得出结论:两地乐舞同根同源。是由藏族先民创造的,具有典型藏族文化特征的舞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之后,于相邻的藏汉两族之间传播开来并融入各自民族、地域特点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
   第三章巴当鼓舞的源流、特征及功能:分析关于乐舞渊源的研究观点,得出结论:是综合了古羌族与藏族文化特质,在一定时期集中起来形成的。解决乐舞归属问题,通过与藏区其他乐舞对比,认为可以看做是锅庄的一种,归类为“卓”舞的范畴。对乐舞形态与风格特征作了总体概括,并分析乐舞有祈禳迎送、交际、教育、娱乐四项功能。
   第四章巴当鼓舞中的文化解读:从文化变迁动态过程与文化传播动态关系分析乐舞文化变迁。认为不断的保持与改变,构成了乐舞文化变迁中的运动趋势;两地乐舞的关系是传播与被传播的关系,这一关系需要动态的选择来实现。阐释乐舞中典型的文化象征符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