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建国以来我国大学制度变迁因素分析——基于韦伯“理想形态”的研究方法
【6h】

建国以来我国大学制度变迁因素分析——基于韦伯“理想形态”的研究方法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引 言

2 大学制度变迁三因素的互动:理想的状态

3 建国以来我国大学制度变迁因素流变:实然的状态

4 我国大学制度变迁因素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应然的状态

结束语 构建大学制度变迁中学术性、行政性和经济性三者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大学制度建设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通过大学制度建设,创设有利于大学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解决长期制约和影响大学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已成为大学制度变革的基本目标。然而,当下我国社会转型期大学制度变革方式的相对滞后,使得如何进行良性制度变迁问题成为我国大学制度变革与创新实践中的制约和阻碍,影响了大学制度功能与作用的正常发挥。
   本文认为大学制度具有学术性、行政性和经济性三重属性,在这三重属性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大学制度变迁的分析模型。本文认为这三重属性对应于知识、政治和经济,是大学制度变迁的三个主要因素。大学制度变迁的进行是这三个因素互动的结果,而大学制度的三重属性也正是大学内部关系以及大学与外部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大学的制度变迁应该是这三个因素相互博弈的结果。本文认为大学制度的学术性是其的根本属性,在制度变迁中起了根本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西方大学制度的三次变革历程分析,说明了大学制度变迁的一种或然状态,即大学制度变迁应以学术性为主导,行政性和经济性积极作用,共同驱动。
   本文将建国以来我国大学制度变迁的实然状态进行了分析,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20 世纪50年代的大学院系调整,第二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制度的全面改革(1985-1998),第三部分是大众化背景下的我国大学制度改革(1999-2008)。第一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20 世纪50年代以大学院校调整为标志的大学制度变革。本文认为这一时期我国大学制度变迁一直是以政治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大学制度的行政性得到不断凸显,而大学制度的学术性被不断的削弱,大学的科研职能也逐步的丧失。由于建国后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商品经济被消灭,所以大学制度的经济属性也一直无法得以彰显。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我国大学制度的三重属性一直是处于一种极度不平衡的状态之下,大学制度的行政性一头独大,大学制度的学术性被压制和忽略,大学制度的经济性由于外部条件的限制无法彰显。
   第二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从1985年开始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本文认为1985年开始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虽然还是以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但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学的自主权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使得大学制度的行政性得以削弱,学术性和经济性得以不断凸显,大学制度变迁中已经孕育了真正基于利益各方需求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只是由于内外条件所限还没有真正得以展开。
   第三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从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是又一次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虽说这一次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之趋,推动其进行的原因也是学术性的,但是仍采用这种行政性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推进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从而在大众化进程中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对上一时期已经产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萌芽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之后从2006年开始的由数量向质量的大众化转向使学术性重新得以凸显,但是我国大学制度变迁总体上的行政主导并没有消除,这也说明了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30年后的今天关于如何建立一套良性的大学制度变迁因素良性互动机制仍是一个我们必须不断去面对和力争解决的问题。
   最后,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制度变迁实然状态的阐释和分析,提出了一个构建我国大学制度变迁应然状态的对策性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