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西省运城市广场健身舞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6h】

山西省运城市广场健身舞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山西省运城市简介

1.2.2 目前我国广场体育文化的研究现状

1.2.3 目前我国广场健身舞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广场体育文化的基础理论

3.1.1 城市广场的概念

3.1.2 广场文化的概念

3.1.3 广场体育文化的概念

3.1.4 广场体育文化的特点

3.2 广场健身舞的基础理论

3.2.1 广场健身舞的概念

3.2.2 广场健身舞的特点

3.2.3 广场健身舞的价值

3.3 运城市广场健身舞锻炼人群的基本情况

3.3.1 运城市广场健身舞参与人群的年龄分布情况

3.3.2 运城市广场健身舞参与人群的性别情况

3.3.3 运城市广场健身舞参与人群的知识结构

3.3.4 运城市广场健身舞参与人群的职业分布

3.3.5 运城市广场健身舞参与人群的健康状况

3.4 运城市广场健身人群参与广场健身舞锻炼的基本情况

3.4.1 运城市广场健身人群对广场健身舞的了解程度

3.4.2 运城市广场健身人群参与广场健身舞锻炼的时间段分布情况

3.4.3 运城市广场健身人群参与广场健身舞锻炼的频率

3.4.4 运城市广场健身人群参与广场健身舞锻炼的时间长度

3.5 运城市广场健身人群参与广场健身舞锻炼的基本特征

3.5.1 运城市广场健身人群参与广场健身舞锻炼的动机

3.5.2 运城市广场健身人群参与广场健身舞锻炼的目的

3.5.3 运城市广场健身人群了解广场健身舞锻炼方法的来源

3.5.4 运城市广场健身人群参与广场健身舞锻炼的形式

3.5.5 运城市广场健身人群参与广场健身舞锻炼的效果

3.6 运城市广场健身人群参与广场健身舞锻炼的消费情况

3.7 影响运城市广场健身人群参与广场健身舞锻炼的因素

3.8运城市广场健身舞开展的对策

3.8.1 加强广场健身舞的组织建设

3.8.2 加强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

3.8.3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健身意识

3.8.4 加强科学化的指导,大力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3.8.5 利用比赛形式加强交流,开发多元化的锻炼形式

3.8.6 合理开发民间传统舞项目,丰富广场健身舞内容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 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1-2015)》的和《山西省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的颁布和实施,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也相应颁布了《运城市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广场健身舞是众多锻炼项目中的一种锻炼项目。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以及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广场健身舞在全面实施全民健身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场健身舞是一种典型的有氧运动,在健身、健心、健脑和健美方面都起到了非常独到的作用,它的锻炼效果也符合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因此,大力发展广场健身舞,鼓励更多的锻炼者参与到其中,使人们在锻炼的过程中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氛围,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运城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处,运城市全民健身体系的发展在山西省内乃至全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本文特选取运城市为调查点开展整个研究的调查与探讨。本论文以运城市13个县区参与广场健身舞的锻炼者的锻炼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运城市群众参与广场健身舞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运城市广场健身舞开展的具体情况,了解运城市广场健身舞开展的现状与特征,全面了解运城市广场健身舞的发展现状。旨在为运城市广场健身舞锻炼的更好发展做出理论研究铺垫,为更好的建设“健康山西”打好区域性基础。通过对运城市广场健身舞的现状分析与探讨,运城市广场健身舞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锻炼者性别比例失调,女性居多,年龄结构以中老年人群为主;
  (2)锻炼时间主要集中于早晨与傍晚;
  (3)场地器材设施落后,人均锻炼场地不足;
  (4)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大部分锻炼者为盲目锻炼;
  (5)锻炼者体育消费水平较低,没有形成体育消费观;
  (6)锻炼方式单一,缺乏新颖性;
  (7)缺乏技术指导等成为影响人们参与广场健身舞的主要因素。
  在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对于更好的发展广场健身舞,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加强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
  (2)努力发展经济文化,提高物质生活条件;
  (3)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健身意识;
  (4)利用比赛形式加强交流,开发多元化的锻炼形式;
  (5)合理开发民间传统舞项目,丰富广场健身舞内容;
  (6)加强科学化的指导,大力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7)地方政府的支持与保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