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中托妮•莫里森的黑人成长理想解读
【6h】

《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中托妮•莫里森的黑人成长理想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Toni Morrison’s Life and Her Works

1.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ong of Solomon and The Bluest Eye

1.3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Abroad

2.2 Studies at Home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Definition of the Initiation Story

3.2 Development of the Initiation Story

3.2.1 Origin——Buildungsroman in Germany

3.2.2 Development——Bildungsroman in Victorian England

3.3 American Initiation Stories

3.4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Initiation Story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The Bluest Eye and Song of Solom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tion Story

4.1 The Bluest Eye and Song of Solomon, Two Initiation Stories

4.1.1 The Bluest Eye as an Initiation Story

4.1.2 Song of Solomon as an Initiation Story

4.2 The Initiation Journey of Two Protagonists

4.2.1 Pecola:Blind Obedience

4.2.3 Milkman:Brave Return

4.3 Initiation Results

4.3.1 Pecola’s Tentative Initiation:From Illusion to Disillusion

4.3.2 Milkman’s Decisive Initiation:From Confusion to Awakening

4.4 The Bluest Eye and Song of Solomon, Two Morrison-Branded Initiation Stories

4.4.1 Absence of Mother

4.4.2 The Pathological Family

4.4.3 The Double-Edged Communit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成长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和每个生命个体的重要体验,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成为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青少年成长问题也一直是美国文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刻画和诠释非裔美国黑人历史和精神世界方面打破了以往作家的写作模式,并且她在作品中较多地关注了黑人青少年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艰难的自我成长历程,思考并探索了黑人青少年获得真正成长的出路。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而《所罗门之歌》是她迄今为止唯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这两部作品都讲述了黑人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成为了成长小说的力作。但是,因为作者独特的黑人女性身份,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种族与女性问题之上,对其成长主题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试图立足于成长小说理论视域之下,以《所罗门之歌》和《最蓝的眼睛》两部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中两位主人公成长环境、成长历程、成长结果及成长意义的分析,从而探讨了莫里森对黑人青少年的成长理想。
  本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莫里森的生平、作品、贡献和本文的写作目的与意义等相关背景知识。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对于莫里森及其作品的研究。通过总结发现国内外对莫里森作品中的成长主题研究较少,对其成长理想的研究更是较为匮乏。
  第三章为理论框架部分,主要介绍了成长小说的理论。通过对成长小说的定义以及发展的阐述,从而总结美国成长小说的特征及其所包含的重要元素——引路人。
  第四章为论文主体部分,主要在成长小说理论的角度下分析了两个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佩克拉的成长是在白人文化冲击下迷失自我的一种盲从性成长,而奶娃的成长是在黑人文化代表派拉特的指引下一种找到自我的回归性成长,即一个为未竞的成长,一个为决定性的成长。莫里森通过对这两种不同成长历程的刻意塑造,形成了具有她自己典型特征的成长小说,而这些特征也进一步反映出了她对黑人青少年持有的成长理想。
  第五章为本论文的结论部分。奶娃和佩克拉不同的成长历程体现出黑人青少年成长的失败不单单是因为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最主要的还是黑人自身身份、文化和价值观的丧失。笔者认为莫里森之所以这样安排两个主人公的成长,就是想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她对于黑人青少年的成长理想,那就是黑人青少年的成长必须建立在接受自己文化身份的基础之上,要在美国黑人文化的浸润与滋养当中准确地定位自己的身份,并勇敢地面对和接受自己的族裔身份,归属于自己所在的文化和团体当中,寻求家庭、社区和自我的一种和谐共生,只有这样,黑人才能真正地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共同成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