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后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研究
【6h】

后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不足

2 通货膨胀的相关理论

2.1 通货膨胀的定义

2.2 通货膨胀的测度

2.3 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

3 后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

3.1 后危机时代国外通货膨胀的表现

3.2 后危机时代国内通货膨胀的表现

3.3 后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

4 后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选择与数据处理

4.2 静态回归模型

4.3动态向量自回归模型

4.4 实证分析启示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通货膨胀作为一个复杂而频发的经济现象,一直影响着各国经济及社会的平稳发展。因此,通货膨胀不仅是各国政府的重点宏观调控对象,也是经济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所实施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在推动经济复苏的同时,也与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相伴而行。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由负转正后便一路攀升,我国通货膨胀的趋势经历了大起大落到相对平稳的变化,CPI月度同比数据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特征。虽然2012年CPI有所回落,但仍位于3%的警戒线附近,在经济的上涨周期中,敲响了通货膨胀卷土重来的警钟。在后危机时代通货膨胀的传导渠道广、影响范围大、全球联动性强,深入探索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具有战略性意义。
  目前学者们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研究多集中于某个单一的角度,且鲜有文章将通货膨胀预期因素纳入实证分析。基于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和后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本文系统地考虑了成本、需求、货币等方面的因素,并在实证分析中加入了预期因素,这将更具有经济理论支撑,也更符合经济现实。针对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利用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月度数据,本文利用静态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初步分析了各个指标对通货膨胀的同期解释能力,并基于此构建动态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考察各因素对此轮通货膨胀的动态影响,最后运用方差分解进一步比较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后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来自于成本和货币因素,并表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和输入性特征,居民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略为滞后但较为显著,而工资和需求因素在此次通货膨胀中不扮演主要角色。
  通过对此轮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以下政策启示:完善物资储备体系和财税补贴政策,从而降低成本因素对通货膨胀的推动;加强农业投入和房地产调控力度,遏制价格结构性上涨对通货膨胀的带动;完善货币体系,进而降低流动性过剩;及时引导公众预期,提高政策的前瞻性和可信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