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村镇传统风貌的有机更新研究——以红城感恩寺片区为例
【6h】

村镇传统风貌的有机更新研究——以红城感恩寺片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历史建筑遗存

1.1.2 格局脉络完整

1.1.3 文物建筑群天际线破坏

1.1.4 传统精神尚存

1.1.5 保护意识薄弱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3.1 调研分析法

1.3.2 文献分析法

1.3.3 多维比较法

1.3.4 归纳与演绎

1.4 论文研究路线

2 传统风貌保护的历史回顾与理论探索

2.1 传统风貌保护的时代特征

2.1.2 认知的更新——从“古村落”到“传统村落”的观念

2.1.3 形式的转变——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传统风貌”的保护

2.2 对于传统风貌保护理论的探索

2.2.1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2.2.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2.2.3 “有机更新”的理论形成

2.3 传统风貌保护探索的启示

2.3.1 理论的实践要顺应时代发展

2.3.2 振兴乡村事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3.3 必须要有村民参与

3 村镇传统风貌与有机更新的基础性研究

3.1 传统风貌的内涵分析

3.1.1 村落与村镇

3.1.2 风貌与村镇风貌

3.1.4 传统风貌保护范畴的界定

3.1.5 传统风貌的类型

3.2 传统风貌的构成特征

3.2.1 自然环境

3.2.2 空间体系

3.2.3 脉络肌理

3.2.4 村镇建筑

3.2.6 人文风貌

3.2.8 宗教信仰

3.3 传统风貌保护更新的案例分析

3.3.1 延续整体脉络肌理——德国巴伐利亚州农村

3.3.2 古城风貌的整体性保护——四川阆中古城

3.3.3 传统村镇人居环境提升——兰州西固区河口镇

3.3.4 案例小结

3.4 “有机更新”理论的理念思想

3.4.1 “有机更新”理论的内涵概要

3.4.2 “有机更新”理论的理念核心

3.4.3 城市与村镇传统风貌的“有机更新”

3.4.4 村镇传统风貌的“有机更新”

4 村镇传统风貌的“有机更新”探索

4.1 对于传统风貌更新保护的反思

4.1.1 未结合地域特色的传统风貌的更新

4.1.2 流于形式,不去充分认识自身价值

4.1.3 传统风貌保护的意识逐渐丧失

4.1.4 寄托于“外在”更新,缺乏“内外兼修”

4.2 传统风貌更新的“有机”观

4.2.3 阶段性与渐进式更新

4.2.4 注重“人文尺度”

4.2.5 “公众参与”和“专业性指导”相统一

4.3 传统风貌“有机更新”的秩序性

4.3.1 空间环境

4.3.2 人居建筑

4.3.3 非物质文化

4.4 村镇传统风貌的“有机更新”策略

4.4.1 自然环境的综合改善

4.4.2 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

4.4.3 肌理脉络的规整与调适

4.4.4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

4.5 小结

5 实践案例——红城镇感恩寺片区的“有机更新”

5.1 红城镇前期调研

5.1.1 红城镇概况

5.1.2 片区研究范围划定

5.1.3 感恩寺简介

5.1.4 风貌特征分析

5.1.5 风貌现状问题小结

5.2 传统风貌更新保护的目标与框架

5.2.1 更新保护的目标

5.3 传统风貌“有机更新”的主要策略

5.3.1 生态景观的构建

5.3.2 形态布局的维系

5.3.3 脉络肌理的优化

5.3.4 人居环境的提升

5.3.5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5.3.6 可持续发展探讨

5.4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近三十多年以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城乡格局发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村镇在如此快速的浪潮之中,来不及适应城乡格局的巨大变化,加之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盲目的追求新风格、新面貌,没有能够处理好“目前”与“将来”的关系,导致传统村镇的严重破坏,历史上有名,但是现今破坏的传统村镇比比皆是,甚至是没有了任何的历史痕迹,让人唏嘘不已,急需探寻一种适合地方传统村镇发展的更新保护模式,让这些传统村镇能够留存下来。
  文章立足于地区发展的现实情况,以“有机更新”为理论依据,通过调研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多维比较发、归纳与演绎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德国巴伐利亚州农村、阆中古城、兰州河口古镇三个案例,对比了村落与村镇的异同,从自然环境、人居环境、脉络肌理、非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对传统村镇风貌的“有机更新”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反思了当下传统村镇风貌更新保护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自然环境的综合改善、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肌理脉络的规整与调适、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四个方面的策略。
  然后,再以红城感恩寺片区风貌更新保护为考察对象,从红城感恩寺片区的自然环境、脉络格局、人居环境、非物质文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实证研究,并梳理出红城感恩寺片区风貌更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自然环境恶化、建筑风貌特色丧失、历史建筑破坏、脉络肌理改变、基础设施落后、非物质文化遗失等都来自于内部与外部的共同作用。通过基于红城感恩寺片区风貌现状特点及问题,在“有机更新”理论的指导下,探寻红城感恩寺片区传统风貌的更新保护模式,提出了生态景观构建、形态布局维系、脉络肌理优化、人居环境提升、非物质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六个方面更新保护理念,探讨了以完善的产业体系做传统村镇发展的保障,以发展促保护,力求塑造具有地域性的村镇传统风貌特色。
  文章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分析得出现今的传统村镇风貌破坏严重,更新保护迫在眉睫,然后要从解决村镇传统风貌自身的问题上着手,再从村镇传统风貌整体性上进行全面的更新保护,相对完整的构建传统村镇风貌的更新保护策略,希望能对其他类似的传统村镇风貌更新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经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