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母体产前补充Vit K1预防早产儿PIVH的系统评价
【6h】

母体产前补充Vit K1预防早产儿PIVH的系统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部分母体产前补充维生素K1预防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母体产前补充维生素K1预防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安全性评价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全文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 母体产前补充维生素K1预防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母体产前补充维生素K1预防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有效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06年第4期)、EMBASE(1966-2006)、MEDLINR(1966-2006)、CBMdisc(1978-2006)、CNKI(1994.2006)、VIP(1989-2006)等电子数据库,手工检索《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实用儿科杂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国新生儿科杂志》,《新生儿科杂志》等7种相关期刊,均从创刊检索到2006年12月30日,并与电子数据库文献进行核对,避免重复。纳入与母体产前补充维生素K1预防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不论是否采用盲法,语种不限。按照Cochrane Handbook 4.2.5手册提供的系统评价方法,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相关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对同质的研究用RevMan4.2.8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不同质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6个研究,其中RCT4篇,q-RCT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产前母体补充Vit K1,在降低早产儿的病死率方面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合并效应量[RR=0.87,95﹪CI(0.33,2.29)]。对PIVH发生率进行亚组分析,其中亚组1(按照PIVH的严重程度和头颅B超的检查时间同时分亚组)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第1天、第3天和第24天的早产儿轻度和重度P1VH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合并效应量分别为,第1天(轻度:[RR=1.62,95﹪CI(0.69,3.81)],重度:[RR=0.27,95﹪CI(0.06,1.15)]);第3天([RR=1.33,95﹪CI(0.70,2.55)],[RR=1.41,95﹪CI(0.59,3.34)]);第14天(轻度:[RR=1.51,95﹪CI(0.76,2.99)],重度:[RR=1.19,95﹪CI(0.52,2.76)])。因此尚不能认为产前母体补充Vit K1的早产儿,其在第1天、第3天和第24天轻度PIVH发生率与对照组早产儿之间有差异,同时也不能认为产前母体补充Vit K1的早产儿,其在第1天、第3天和第24天的重度PIVH发生率与对照组早产儿之间有差异。亚组2(仅按照PIVH的严重程度分亚组)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产前母体补充Vit K1可以降低早产儿轻度和重度PIVH的发生率,合并效应量(轻度:[RR=0.56,95﹪CI(0.35,0.90)],重度[RR=0.19,95﹪CI(0.07,0.57)]),但由于此指标纳入的3个研究中,有2个为q-RCT研究,RCT研究仅1个,且q-RCT研究的样本量大于RCT研究的样本量。因此考虑到以上结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敏感性分析,其Meta-分析结果:轻度[RR=0.55,95﹪CI(0.25,1.21)],重度[RR=0.08,95﹪CI(0.00,1.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目前尚不能认为母体产前补充Vit K1的早产儿其轻度、重度PIVH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早产儿轻度、重度PIVH的发生率有差异,此结论与原结论相反。除此之外,产前母体补充Vit K1在改善和影响早产儿的PT、APTT、因子Ⅱ活性、因子Ⅱ抗体水平、因子Ⅶ活性、因子Ⅹ活性和抗体水平以及蛋白质C活性及抗体水平等指标方面与对照组亦无统计学差异,而且大部分研究未描述不良反应。 结论: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产前母体补充Vit K1可以降低早产儿轻度和重度PIVH的发生率、病死率,亦无证据表明产前母体补充Vit K1可以改善和影响早产儿的PT、APTT、因子Ⅱ活性和抗体水平、因子Ⅶ活性、因子Ⅹ活性和抗体水平以及蛋白质C活性及抗体水平等指标。依靠现有试验,所有欲观察的结局指标均不能得出确切结论,而且由于评价纳入文献的数量较少、样本量较小,多数研究报告不规范、不统一,难以提取和合并相关数据,使得本系统评价的论证强度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有必要设计和实施严密、科学的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双盲临床对照试验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第二部分母体产前补充维生素K1预防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安全性评价 目的:评价母体产前补充维生素K1预防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06年第4期)、EMBASE(1966-2006)、MEDIJNE(1966-2006)、CBMdisc(1978-2006)、CNKI(1994-2006)、VIP(1989-2006)等电子数据库,不良反应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实用儿科杂志》,《药物不良反应》等8种期刊。收集全世界与孕妇产前给予Vit K1和对新生儿常规给予Vit K1治疗的安全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临床对照试验、病例报告等。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提取资料并按照CochraneHandbook4.2.5的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对同质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不同质的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系统评价共纳入4个研究,均为病例报告。2个研究报告了产前孕妇使用Vit K1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其中1个研究是孕妇肌注Vit K1 10mg后,由于不耐受,出现类似过敏样的反应,最终导致胎儿死亡。另1个研究是孕妇肌注Vit K1后在注射部位出现皮肤过敏,湿疹等现象,后给予对症治疗后恢复,对胎儿未造成影响。2个研究报告了新生儿产后常规使用Vit K1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其中1个研究为个案报告,静脉给予VitK 15mg后,新生儿出现给药部位的头皮坏死,经1周后恢复。另1个研究为系列病例报告,共报告68例新生儿,在给予Vit K1后均不同程度的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停止用药并给予脱敏治疗后分别于2小时到48小时的时间内恢复。 结论:Vit K1的不良反应多表现为皮肤过敏,如湿疹、皮肤炎等表现。局部皮肤过敏、损害多由肌肉注射、静脉使用引起。限于孕产妇的特殊性,对Vit K1的使用途径和给药剂量更须慎重。由于原始研究均为病例报告,数量较少,而且证据级别较低,使得本安全性评价结果的论证强度不高。以上结论作为临床决策分析的参考,需要后效评价和不断更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