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19世纪西方文学“自我分裂”人物母题的特殊类型
【6h】

论19世纪西方文学“自我分裂”人物母题的特殊类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

第一章 分裂的自我相似的经典

第一节 概述19世纪西方文学中“自我分裂”人物母题

第二节 “自我分裂”人物母题的特殊类型

第三节 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霍夫曼

二、爱伦·坡

三、陀思妥耶夫斯基

四、史蒂文森

五、王尔德

第四节 经典的回响与影响关系图

第二章 “自我分裂”人物母题特殊类型的原型解读

第一节 主题与结构原型

一、“受诱惑堕落——忏悔——救赎”主题与喜剧式结构

二、“受诱惑堕落——挣扎——死亡”主题与悲剧式结构

第二节 人物原型

一、人物原型基本类型

二、人物原型具体剖析

第三节 情节原型

一、善人与恶人的冲突

二、故事背景的对比

三、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选择

第四节 意象原型

一、“路”的意象

二、“水”的意象

三、“火”的意象

四、“植物世界”的意象

五、“无机世界”的意象

六、其他意象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对自我的探寻是西方文学一以贯之的主题。自我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兼有灵魂与肉体,天使与恶魔这两个方面。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向上的意愿和堕落的快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西方许多作家都热衷于描写自我分裂,特别是在19世纪的西方文学中,“自我分裂”这一人物母题的创作蔚为大观,涌现了不少经典之作。
  “自我分裂”人物的塑造包括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描写主人公内心的激烈冲突,本文涉及的主要作品是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另一种是描写主人公内心冲突的外化或投射,这种形式通常表现了道德上的对立,是一种讽刺。这就是“自我分裂”人物母题的特殊类型,笔者总结了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为“同貌人”,即面目酷似者、孪生儿或者乔装打扮者。如霍夫曼的《魔鬼的迷魂汤》、爱伦·坡的《威廉·威尔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双重人格》。第二种形态为“变形人”,这种形态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科幻、童话或者寓言色彩。主人公的内心冲突是通过变形体现的,而且变形后的两个人在外形上有较大变化,甚至人可以变成动物。如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第三种形态为“镜中镜外人”,这儿的“镜子”是一种泛指,它可以扩展为“影子”、“肖像画”、“水”等追随、描摹、映照主人公的外界事物。如王尔德的《道连·葛雷的画像》。
  论文分四部分。“导论”概述19世纪西方文学中“自我分裂”这一人物母题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
  第一章“分裂的自我相似的经典”首先概述19世纪西方文学中这一人物母题的创作,其次运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结合文学理论、文学史、作家传记、书信等探讨了上述创作“自我分裂”人物母题的特殊类型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关于上述作家的相互影响关系只有零星资料,笔者做了一个作家之间的影响关系图,希望在这方面有一个深入细致的探索。
  第二章“自我分裂’人物母题特殊类型的原型解读”,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结合《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分析了《魔鬼的迷魂汤》、《双重人格》、《化身博士》、《道连·葛雷的画像》中共同的主题与结构、人物、情节、意象原型。
  国内论文运用原型批评分析单篇作品的较多,对人物母题共同具有的各种原型进行综合研究的则不多见,本文即是希望在这方面有所开拓。由于这四部小说的主题原型与结构原型有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所以第一节“主题与结构原型”将两部分结合在一起分析。主题原型是人类受魔鬼诱惑而堕落最后走向救赎或死亡。能够走向救赎的主人公的人生轨迹恰恰符合喜剧式U型结构原型,而不能走向救赎的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则对应着悲剧式结构原型。《魔鬼的迷魂汤》中的主人公得到了救赎,属于喜剧结构,其他三部小说的主人公由于未忏悔或者没有真心忏悔痛苦挣扎后走向了死亡,属于悲剧结构。
  第二节“人物原型”,由于笔者重点研究的这四个作家都是欧洲作家,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是他们共同的创作源头,所以本文首先找到了对人的善恶两重特性表达的罗马神话人物亚奴斯。为了印证这一母题是一种普遍的集体无意识,根据叶舒宪先生的第三重证据的方法,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找到了史诗中具有双重人格的吉尔伽美什、兼具善恶两重特性的西亚大母神伊斯塔、中国神话中的西王母、印度神话中的楼陀罗。《圣经》中的面目酷似者也可以看做他们共同的原型。通过进一步分析,本文得出了更细致的人物原型,即该隐与梅达杜斯,以扫与大戈里亚德金、雅各与小戈里亚德金,楼陀罗与杰基尔,那喀索斯与道连·葛雷。
  第三节“情节原型”,主要是“善恶冲突”,笔者从善人与恶人的冲突,故事背景的对比,人物内心世界的选择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善人与恶人的冲突”中分析了小说中人物的善恶对立关系;第二部分“故事背景的对比”即“天堂和地狱的对比”,剖析了四位作家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将其“置换”于作品中;第三部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选择”,论述主人公内心中“发生在上帝的旨意和魔鬼的诱惑之间”的冲突。
  第四节“意象原型”对四部小说中共同的意象原型进行了剖析。包括“路”的意象、“水”的意象、“火”的意象、“植物世界”的意象、“无机世界”的意象等,这些意象具有很强的象征色彩,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主题。
  “结语”分析了四部小说中“自我分裂”人物与他的“另一个自我”的关系以及作家不同的处理方式,并指出了笔者关于这一研究的相关的思考和其他的研究角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