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种子发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6h】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种子发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进展

2.1苜蓿及其生态适应性

2.1.1 苜蓿的起源

2.1.2苜蓿的分布

2.1.3苜蓿的形态特征

2.1.4苜蓿的生态学特性

2.1.5苜蓿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2.2苜蓿种子的形成与发育

2.2.1种子的一般发育模式

2.2.2种子发育过程中的产量形成

2.2.3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贮藏物质变化

2.2.4种子发育过程中的活力变化

2.2.5种子发育过程中的酶活性

2.3苜蓿种子的硬实

第三章材料与方法

3.1试验材料

3.2试验区自然概况

3.2.1试验区地理位置和气候

3.2.2试验期试验点气候

3.3试验方法

3.3.1试验设计

3.3.2荚果含水量测定

3.3.3种子产量测定

3.3.4种子千粒重测定

3.3.5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3.3.6淀粉含量测定(高氯酸法)

3.3.7标准发芽率测定

3.3.8活力指数测定

3.3.9电导率测定

3.3.10脱氢酶活性测定

3.3.11种子硬实率测定

3.4数据分析

第四章结果

4.1荚果含水量及干、鲜重

4.2种子产量和千粒重

4.2.1种子产量

4.2.2种子千粒重

4.3可溶性糖含量

4.4淀粉含量

4.5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

4.5.1种子发芽率

4.5.2种子活力指数

4.6 电导率

4.7脱氢酶活性(TTC)

4.8种子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4.9种子硬实率

第五章讨论

5.1种子含水量

5.2苜蓿种子的适宜收获期

5.3不同苜蓿品种的熟性

5.4适用于苜蓿种子发育过程中活力评定的生理生化指标

5.5苜蓿种子的硬实及其破除

第六章结论

参考文献

在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 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本研究以在我国西北地区种植时间最长、栽培面积最大的陇东苜蓿和新疆大叶苜蓿2个地方品种,以及推广面积大,适应性强的阿尔冈金苜蓿和巨人苜蓿2个国外引进品种为材料,2005~2006连续2年,对苜蓿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荚果含水量及鲜干重、种子产量、千粒重、发芽率、活力指数、电导率、脱氢酶活性、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对苜蓿种子成熟过程中的活力变化规律、品种间和年际间的差异,适宜收获期,硬实率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 1.苜蓿种子发育模式符合豆科牧草种子发育的三个阶段模式,即盛花后10d~24d为生长期,24d~37d为营养物质贮存积累期,37d~43d为种子成熟期。 2.苜蓿种子荚果鲜重先于干重达到最大值,荚果干重于盛花后37d~40d达到最大,千粒重和产量在盛花后34d~46d达到最大,发芽率在盛花后37d达85%以上,活力指数、电导率和脱氢酶活性测定证明营蓿种子在盛花后29d~43d以后具有相当高的活力,因而苜蓿种子最佳收获期应为盛花后37d~43d。 3.4个苜蓿品种种子千粒重从大到小排序为:巨人>阿尔冈金>新疆大叶>陇东;产量从大到小排序为:巨人>新疆大叶>阿尔冈金>陇东。 4.4个苜蓿品种中巨人为早熟品种类型,陇东为中早熟品种类型,阿尔冈金为中熟品种类型,新疆大时为晚熟品质类型。 5.单一指标不能全面衡量苜蓿种子的活力变化,9项生理生化指标综合分析表明,除脱氢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外,另外7项指标均适用于苜蓿种子发育过程中的活力评价;特别是电导率测定,简便、易行、低成本,更适于豆科草种子的活力检测。 6.苜蓿种子的硬实率随着种子成熟而增加,并在种子生理成熟前后(盛花后29d~43d)达最高。种子硬实受基因和外界气候条件控制,在2006年较2005年更为干旱的逆境下,种子硬实率提高了12%。

著录项

  • 作者

    余玲;

  •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

  • 授予单位 兰州大学;
  • 学科 农业推广·草业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彦荣,曹致中;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963.223.3;
  •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种子发育; 种子生理成熟; 生理生化;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