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善与恶:《白色旅馆》对于大屠杀的后现代主义反思
【6h】

善与恶:《白色旅馆》对于大屠杀的后现代主义反思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致谢

引言

第一章后现代主义小说家:D.M.托马斯

1.1 D.M.托马斯和《白色旅馆》

1.1.1 D.M.托马斯和他的作品

1.1.2《白色旅馆》简介

1.2《白色旅馆》:文献综述

第二章《白色旅馆》中的历史话语:后现代主义者对于现代性的反思

2.1《白色旅馆》中的历史话语

2.1.1虚构的话语与纪实档案

2.1.2虚构话语的必要性

2.1.3虚构的话语的道德问题

2.2对于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反思

2.2.1大屠杀和后现代主义

2.2.2现代性的缺陷

2.2.3理性的恶

第三章“人的灵魂是一个遥远的国度"——《白色旅馆》中的精神分析话语

3.1个体个案分析和二十世纪集体创伤

3.2作为小说人物的弗洛伊德

3.2.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伟岸身影

3.2.2弗洛伊德男性中心的权威话语

3.3丽莎的个案分析

3.3.1作为歇斯底里症患者的丽莎

3.3.2作为预言者的丽莎

3.3.3作为主体的丽莎

3.4人心的迷宫

第四章爱战胜死亡:《白色旅馆》中传达救赎希望的作者的话语

4.1生之本能和死亡本能争夺文明的统治权

4.1.1死亡本能:历史的歇斯底里

4.1.2美杜莎和刻瑞斯:死亡本能和生之本能

4.2生之本能战胜死亡本能

4.2.1营地中的救赎的希望

4.2.2“无论如何也要心底有爱”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本文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展开▼

摘要

D.M.托马斯的《白色旅馆》以多重体裁并置多重叙事话语,一方面以虚构的弗洛伊德个案分析拼贴出小说的精神分析话语,一方面以真实的纪实档案再现纳粹二十世纪规模最大的一场集体屠杀之一:巴比亚大屠杀。
   本文作者认为:《白色旅馆》的后现代创作手法及题材是对于二十世纪历史的反省,在文本由虚构介入历史、进而介入后现代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托马斯分别以虚构、精神分析和纪实性历史档案这三重话语,反思了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最独特且无法表现的事件:大屠杀。通过将精神分析的话语与历史的话语相结合、并将小说虚构的话语与纪实档案相结合,小说发人深省的传递出,也许弗洛伊德有能力让一个精神扭曲的人得到救治,但面对着整个人类的无序和动荡,他却一样的无能为力,因为纳粹大屠杀的发生无疑直接指向人类历史进程中现代性的不足及其所带来的排他性。
   人类在历史的动乱中所受的痛苦是恐怖的,而更恐怖的是人类无法在自己的受难中看到任何转变的希望。通过三重话语的层层递进,本文作者力图表达,在回顾大屠杀的过程中,托马斯以历史的话语指出大屠杀源自现代性的不足,以精神分析的话语反思大屠杀无以名状的恶。但他最终以其作者自身的话语暗示出,也许人类尚有抚慰伤痛并得到救赎的希望:即使在历史的死亡阴影之下,先在于理性的、由心而发的爱若能够被保存下来,将成为抹除人心与历史中死亡本能的希冀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