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蜥蜴科和鬣蜥科几种蜥蜴皮肤及皮肤感受器形态学与组织学以及微皮纹研究
【6h】

蜥蜴科和鬣蜥科几种蜥蜴皮肤及皮肤感受器形态学与组织学以及微皮纹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有鳞目爬行动物皮肤与功能研究概述

1.1 形态学研究

1.2 组织学研究

1.3 微皮纹研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扫描电镜

2.2.2 组织切片及染色

2.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蜥蜴皮肤及皮肤感受器形态结构

3.1.1 草原沙蜥鳞片结构及皮肤感受器形态

3.1.2 虫纹麻蜥和密点麻蜥纽扣样皮肤感受器形态

3.1.3 鳞片及皮肤感受器的其他形态

3.2 蜥蜴皮肤及皮肤感受器组织结构

3.2.1 草原沙蜥皮肤及皮肤感受器组织学特征

3.2.2 奇台沙蜥皮肤感受器再生组织学特征

3.2.3几种蜥蜴背部鳞片组织学特征

3.3 几种蜥蜴背部皮肤微皮纹结构

第四章 讨论

4.1 蜥蜴皮肤及皮肤感受器形态结构讨论

4.2 蜥蜴皮肤及皮肤感受器组织结构讨论

4.3 蜥蜴背部皮肤微皮纹结构讨论

第五章 主要结论

第六章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在学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草原沙蜥是中国北方常见的一种优势种蜥蜴,目前国内对其鳞片结构及皮肤感受器密度研究相对较少。虫纹麻蜥与密点麻蜥纽扣样皮肤感受器也未见报道。此外,有关有鳞目皮肤感受器的再生组织学特征、不同种类蜥蜴鳞片表面的微皮纹特征报道也较少。
  我们主要运用扫描电镜、组织切片、显微拍照、统计分析等实验方法对几种蜥蜴不同部位的皮肤及皮肤感受器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草原沙蜥不同部位鳞片结构各不相同,单枚鳞片上皮肤感受器分布数量以下唇鳞最多,比较头部、四肢、躯干、尾背面鳞片及其相对应的腹面鳞片单位面积内皮肤感受器密度,发现尾腹密度最高,中段背鳞密度最低,而且腹面鳞片密度通常较相应的背面高,但在四肢部位却相反。2.草原沙蜥皮肤及皮肤感受器表皮由五层结构组成,由外向内依次是角皮层、β-角质层、中层、α-角质层和基底层,腹面鳞片β-角质层较背部厚,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界机械磨损对腹面皮肤的损伤。3.虫纹麻蜥和密点麻蜥头部分布有纽扣样皮肤感受器,这种皮肤感受器在形态上与沙蜥类不同,皮肤感受器无感觉毛。在虫纹麻蜥中,纽扣样皮肤感受器主要分布于其头部的眼眶周围细小粒鳞、鼻鳞、颊鳞、唇鳞及颔片上。躯干及尾部鳞片上则未发现有类似皮肤感受器分布。4.奇台沙蜥蜕皮期皮肤感受器表皮结构可分为两层,外皮层和内皮层,外皮层自外向内由外角皮层、外β-角质层、外中层、外α-角质层、腔隙组织和透明层组成,内皮层自外向内由内角皮层、内β-角质层和内基底层组成。5.所观察的几种蜥蜴背部鳞片表面微皮纹样式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鬣蜥科蜥蜴微皮纹为多边形细胞结构样式,蜥蜴科为狭长带状细胞结构样式。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我们推测蜥蜴皮肤感受器可能具有感受机械刺激、辐射热及振动等功能。蜥蜴科蜥蜴狭长带状微皮纹在去污物、减少摩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鬣蜥科蜥蜴蜂巢状微皮纹主要在抑制反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