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费耶阿本德与大卫·布鲁尔科学与社会思想比较研究
【6h】

费耶阿本德与大卫·布鲁尔科学与社会思想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与社会理论

2.1 生平、著述与思想来源

2.2 “无根基的知识”——对观察与理论关系的颠覆

2.3 从意义到文化的“不可通约”(Incommesurability)

2.4 科学发展模式

2.5 多元主义

2.6 反对科学、政府与专家的权威——自由社会

2.7 费耶阿本德科学与社会思想解析及其后续发展

第三章 大卫·布鲁尔的科学与社会理论

3.1 生平、著述与思想来源

3.2 知识是集体认可的信念

3.3 “强纲领”(Strong Programme)

3.4 利益分析方法

3.5 语言意义的“有限论”(Finitism)

3.6 大卫·布鲁尔科学与社会思想解析及其后续发展

第四章 费耶阿本德同大卫·布鲁尔思想的基本共性

4.1 共同的思想来源——维特根斯坦与库恩

4.2 从语言意义到社会制度的全面批判

4.3为地方性知识争取平等地位

第五章 费耶阿本德同大卫·布鲁尔思想的基本差异

5.1 真理的“实在论”与“约定论”

5.2 “局内人”的个人主义逻辑进路与

5.3 哲学气质与语言风格之迥异

第六章 结论与启发

6.1 “两种文化”对战下的科学文化的多元性特点

6.2 “回到生活”——科学实践哲学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代科学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看到科学能够转化为生产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从而无条件地相信科学。科学取代了宗教的地位,成为最高信仰。但科学并不是万能的,它有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对科学的盲目崇拜产生了诸多新问题,甚至带给人类更加惨重的灾难。科学的权威从何而来?社会中的科学实践方式是唯一的吗?西方社会在20世纪70年代涌现的一批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费耶阿本德同大卫·布鲁尔正是其中两位代表人物。
  费耶阿本德站在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角度深刻批判唯科学主义。他从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出发,又从意义的“不可通约”发展到文化的“不可通约”,把科学的多元方法论拓展到多元主义认识论,最后反对一切权威,要求人们平等地对待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文化传统,提出了自由社会的概念,走向了科学的人本主义。他的思想构成了一个科学哲学内部的解释循环,多元主义内核柔化了他的激进主张,所以他的观点虽然对科学哲学内部冲击很大,但缺少对外部的影响力。
  大卫·布鲁尔则将科学视为一种自然现象,从社会学角度试图说明社会对于科学知识的建构作用。他总结了古典知识社会学和科学社会学的长处与弊端,将社会学方法贯彻实施到科学知识本身。他的思想紧紧围绕“强纲领”,使用利益分析的方法,又用意义的“有限论”对“强纲领”难以顾及的领域加以解释。他的思想构成了科学哲学外部的解释循环。由于其思想的硬核难以被科学界所接受;在长期论战中,布氏将战火扩散到全体知识界,终于引发了科学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同实证主义科学家间的“科学大战”。
  二者的理论的来源、关涉的问题以及对于科学未来发展的看法都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但由于对于“真理是否实在”这一问题看法的分歧、背景立场的不同以及个人气质与语言风格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理论逻辑进路恰恰相反。这种进路的差异直接导致了自然科学界更易于了解与欣赏费氏思想,而对布氏采取抵制的态度。
  不论采用了何种逻辑进路方向,他们提出的后现代科学与社会思想都注重挖掘知识的非理性因素,反对普遍主义和基础主义,为人类认识知识以及处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野。他们重视理论的适用限度,突出了实践的复杂性与不可通约性,提倡人们更加注重科学实践的重要作用。这两种不同角度的科学哲学进路最终殊途同归,说明科学哲学未来的研究重点必将是对于实践本身的一次复归,从而指明了科学实践哲学的广阔研究前景。在“回到生活”精神的指引下,我们要正视人文学科同自然学科之间的摩擦,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融入科学教学当中,用这种理论间的张力去促进学科交流与人类的进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