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论
【6h】

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第一章:鸦片战争前后清代的货币金融体系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清代的货币金融体系

一、银钱并用的货币政策

二、外国银元的流入

三、当铺、钱铺、票号等金融机构

第二节:鸦片战争后清代的货币金融体系

一、两元并行的货币危机

二、 外商银行的设立

三、 旧式金融机构的兴衰

第三节: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

一、仿效西法制定中国金融法规

二、从西方金融势力占主导向“三足鼎立”的金融市场结构过渡

三、金融中心的形成

第二章: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1912年-1927年)

第一节:货币体系

一、繁杂的货币种类

二、混乱的货币流通

三、币制改革

第二节:金融机构

一、外国金融势力的持续扩张

二、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三、旧式金融机构的兴衰

第三节: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

一、金融制度结构

二、金融市场结构

三、北京与上海两个金融中心地的并存和发展

第三章:十年内战时期的金融(1927-1937年)

第一节:货币体系

一、外商银行及其货币发行

二、“废两改元”的货币政策

三、实施“法币政策”加强货币发行的垄断

第二节:金融机构

一、“四行二局”金融垄断机构的确立

二、地方银行的普遍设立

三、私营银行业的发展

四、证券业与保险业的发展

五、钱庄与典当业趋于衰落

第三节: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

一、金融立法高潮与金融制度发展

二、以国家垄断为主的金融市场结构

三、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和发展

第四章: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金融(1937-1945年)

第一节:货币体系

一、无准备的法币发行与通货膨胀

二、日伪货币体系

三、省钞及地方券的发行与流通

四、法币的崩溃与金圆券、银元券的出笼

第二节:金融机构

一、“四联总处”的成立与发展

二、敌伪金融机构的设立与接收

三、中央银行地位的加强

四、商业行庄的曲折发展

五、外商银行的衰退

第三节: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

一、四联总处与金融制度结构变迁

二、四联总处与金融市场结构变迁

三、抗战前后金融中心的大转移

第五章:新民主主义金融的建立与发展(1927-1949年)

第一节:货币体系

一、革命根据地货币

二、抗日根据地的货币

三、解放区的纸币与人民币的发行统一

第二节:金融机构

一、革命根据地的银行

二、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银行

三、其他金融机构

第三节: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金融制度的发展

二、革命根据地金融市场结构

三、革命根据地金融中心的形成及其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一、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二、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文以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论为题,围绕货币体系、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市场与金融中心等各层面展开讨论,力图以近代各时期货币金融结构变迁为历史主线,探索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的发展规律。本文主要运用社会学理论、金融结构理论和货币银行学理论对中国近代货币金融结构变迁过程加以说明。本文主要涉及中国近代货币形态发展变化探究;外商金融势力、中国旧式金融机构和官办金融力量消长变化成因探究;新民主主义货币金融业的发展及其在中国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和最后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探究,等等内容。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的金融法制建设和中央银行制度的最终确立是推进中国近代金融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还从空间角度对中国近代金融中心的形成与转移进行了分析,指出上海在近代,因其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而发展成为金融中心,并在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特殊原因,中国金融中心经历了从上海一重庆——上海的重要转移与变迁。 中国近代货币金融结构以其独特的变迁路径,向我们显示了它发展上的困境,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造成,外商金融势力曾长期占据中国金融市场主体,并成为控制中国近代财政与经济的主要力量,是对中国人民的超经济掠夺。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每次重大的货币金融制度变迁无不受到西方势力的支配和影响,各国竟相争夺中国货币金融主权,反映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时代特征,说明只有国家主权的独立才能确保国家货币金融的独立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