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史记》殷、周、秦《本纪》新证圆補
【6h】

《史记》殷、周、秦《本纪》新证圆補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凡例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引 言

第二節 《史記》及新證研究

第三節 本文構想

第二章 《殷本紀》新證

第一節 小 引

第二節 商族先世一

第二節 商族先世二

第三節 先王中期

第四節 先王后期

第五節 殷商前期

第六節 殷商后期

第七節 小 结

第三章 《周本紀》新證

第一節 小 引

第二節 姬周先世

第三節 武王克商

第四節 西周世系一

第四節 西周世系二

第五節 春秋世系

第六節 戰國世系

第七節 小结

第四章 《秦本紀》新證

第一節 小 引

第二節 赢秦先世

第三節 春秋前期

第四節 春秋中期

第五節 東周中期

第六節 戰國中期一

第六節 戰國中期二

第七節 戰國至秦一

第七節 戰國至秦二

第八節 余論

主要參考文獻

後 記

展开▼

摘要

《史记》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迁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伟大着作,是中园历史学上的一座里程碑。历代研究《史记》的学者、着作众多,使“《史记》学”成为一项专门的学问。自清末甲骨文出土以来,衆多出土文献相继面世,给《史记》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即以出土文献为主要依据,封《史记》中的殷、周、秦三篇《本纪》造行解释阐发。文章包括四章。 第一章是“绪论”,含三节。“引言”一节首先说明后世史书中记载的前代史事往往真伪混杂,不可尽信,太史公的《史记》也未避免这种情况。但《史记》中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为後人搭建了一个先秦史的基本框架,难能可贵。又说明我国自古就有搜集、研究出土文献的传统,通过列举二十世纪以来的各类主要出土文献,指出其在先秦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学术回顾一节简述了历代《史记》研究的基本状况,说明常前《史记》研究具有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用出土文献补证《史记》这条研究途径前景广阔。而王国维、于省吾、陈直等众多学者对这条途径的开辟具有筚路蓝缕之功,事实证明,他们所开创的“新证”方法—即“二重证据法”(包括后来的“三重证据法”)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史记》研究实践中。“本文构想”一节介绍了导师为笔者选定此研究课题的缘起,以及本文的研究范围、方法、涉及的内容和采用的形式。 第二、三章分别是“《殷本纪》新证”、“《周本纪》新证”,各含七节;第四章是“《秦本纪》新证”,含八节。这几章主要利用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玺印、陶文、石器和简牍帛书等出土文献资料,讨论商、周、秦三族的傅说、来源、姓氏、祖先、世系、家族成员、名臣、职官、都城、地望、诸侯国及相关史实等内容。多引证前人时贤的高论,并参以己见。第二、三章的“小结”分别总结周代以来对商人尤其是纣王行迹的夸张歪曲,再次说明史书不能全信,必须经过可靠证据的检验;通过总结商周、蛮夷及後来秦、晋等国间的征伐战争,说明由於所处的立场不同,同一类事件可以被定以截然相反的性质,自身的利益是其定性的基本依据。 “余论”一节首先简要讨论了商、周、秦三族兴替的规律,进而总结全文,说明本文的意义、价值和不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