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客居者的社会空间——在华外籍教师的社会人类学研究
【6h】

客居者的社会空间——在华外籍教师的社会人类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外国人在华历史追溯

第二节厦门及外国人来厦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研究设计

第四节相关研究综述

第五节论文框架

第二章 外籍教师的个人交往空间

第一节零起点建构的必然性

第二节零起点建构的阶段

第三节中外交往空间的跨文化桥梁

小 结

第三章外籍教师的事业空间

第一节历史梳理

第二节、相关法律政策

第三节三色空间:中国教育界的外籍教师空间

第四节游离于中国教育主流之外

第五节中国对外籍教师的聘用和管理

第六节外籍教师事业空间中的困境

小 结

第四章外籍教师的公共生活空间

第一节公共生活空间建构:因共同的目的相聚

第二节现实与虚拟之间:外籍公共生活空间特色

第三节 外籍社团:公共生活空间发展成熟的标志

小 结

第五章 外籍教师的精神生活空间

第一节以宗教为目的外国人入华历史

第二节当今厦门的宗教背景

第三节有关宗教信仰的相关法律政策

第四节作为宗教教徒的外籍教师进入当代中国

第五节外籍宗教社群内部的宗教活动

第六节联系中国社会的精神生活空间:保持距离地参与

第七节联结中外宗教活动空间的桥梁

小 结

第六章结语

第一节外教社会空间与社会适应

第二节与传统理论的对话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论文在大量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以厦门为田野调查点,对在华外籍教师群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个人交往、工作事业、公共生活和精神生活四方面入手,论证了这一群体组成的社会空间特色。本研究认为在华外籍教师组成了一个客居者的社会空间。这一空间在经济上嵌入当地经济,成为当地特色经济的一部分;文化上极具西方性,与当地文化相异;社会关系上,与当地相隔离。就空间内部而言,多元化特色明显。这一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主动选择与被动影响的过程,本研究认为全球化背景、中国制度和社会文化经济特色、外籍社群、外教个体等共同作用影响着这一社会空间的发展。同时这一异质空间也对中国的当前和未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共分六章,除第一章绪论和第六章结论之外,主体部分由四章组成,分别讨论外籍教师在中国的四大活动空间:个人交往、教学工作、公共生活、精神生活。 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设计框架,追溯了外国人及外教来华历史,解释了中国的外国人政策变迁,回顾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在华外国人研究以及移民适应研究成果,并对相关理论进行详细阐述,为本研究提供学术理论支持。 第二章讨论外籍教师如何通过个人交往而拓展出个体社交空间。受迁移过程的个体化影响,外教的个体社交空间与传统移民不同,是一个异地零起点建构的关系空间。这一空间以与其他外教的关系为主,以与中国人的关系为辅。 第三章讨论外籍教师的事业空间。外籍教师以教学活动作为纽带,与中国教育产生关系。本文认为,外教的事业空间游离于中国教育主流之外,在中国教育大空间中处于边缘位置。 第四章讨论外籍教师公共生活空间。外籍教师和其他外国人的活动形成了外籍人员共同体。共同体经济上嵌入当地,但独具特色。文化上是当地的异质成分,但内部跨文化特色明显。社会关系上自成一体,但内部多元。 第五章讨论外籍教师的精神生活空间。精神生活是外教适应中国的重要部分,本章以外教的宗教信仰活动为例,阐述这一群体精神空间的构成。出于各种考虑,外教群体主动与当地精神生活空间发展联系,但谨慎保持距离。极力维持内部派别分歧,同时出于生存和发展需要,内部差异被迫弱化。 第六章结论部分从群体内系统与外系统关系角度,论述了外籍教师在中国的社会空间建构的规律性特点,与当代以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移民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建构进行比较与对话,丰富移民研究的多元性。 外籍教师大批进入中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青年知识群体的人生和价值取向产生影响。他们可能成为中国文化多元繁荣的补充,也可能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政治信念产生冲击,因此,他们对中国社会的未来潜在影响不容低估。这既是本研究的特殊意义,同时也值得追踪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