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结构、安全与利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形成动因分析
【6h】

结构、安全与利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形成动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界定

第一节 区域合作与次区域合作

第二节 次区域经济合作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含义和界定

第二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内国家概况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节 大湄公河次区域概况

第二节 次区域国家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与动因

第一节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

第二节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形成动因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成果、困难

第一节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成果

第二节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困难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变化,受到外围经济波动以及经济自身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各个经济体都不能在全球性危机中独善其身,需要寻求双边或多边合作,随之而来的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迅猛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量在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次区域经济合作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种经济现象。而由亚洲开发银行在1992年倡导并建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很快就成为了亚洲最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经济合作项目之一。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亚洲开发银行倡导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项目的积极参与者,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合作计划的“核心国”。迄今,中国已经与湄公河参与各国在多领域开展了合作。另外该经济合作机制已经成为促进亚洲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了,因此,对该课题的研究就显示出了极大的必要。
  本文着重分析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形成的动因是什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区域的合作。笔者认为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促进该次区域经济合作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这个问题,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三个流派——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主要以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中结构、利益、安全的理论视角为分析工具。在此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本文以二战结束后至1992年(即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立)期间次区域五国和中国云南省的地区区情以及国家间相互关系为分析背景,从体系结构、安全、利益三个视角对湄公河沿岸参与国加入这一机制的动因具体分析,指出该机制形成后经济合作发展成果及其困难。以期望因此促使次区域内各国正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内外部问题,协调区域内国家相互关系,以达到互利共赢的主要目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