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福建南部养殖海域双壳贝类食用安全风险识别及贻贝风险评估
【6h】

福建南部养殖海域双壳贝类食用安全风险识别及贻贝风险评估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水体物理化学性质

1.2 有害金属污染

1.2.1 汞的污染

1.2.2 镉的污染

1.2.3 铅的污染

1.2.4 砷的污染

1.3 藻类对贝类生长的影响

1.3.1 藻类与贝类的相互作用

1.3.2 双壳贝类饵料藻

1.3.3 赤潮

1.3.4 功能群的概念

1.4 贝毒素

1.5 病原性微生物的影响

1.5.1 沙门氏菌

1.5.2 溶藻弧菌

1.5.3 副溶血性弧菌

1.6 贝类食品安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

1.6.1 食品安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1.6.2 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

1.7 剂量-反应评估模型

1.7.1 影响剂量-反应关系的因素

1.7.2 剂量-反应模型

1.7.3 预测疾病的概率

1.8 福建近海养殖贝类与食用安全概况

1.9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采样对象和方法

2.2.1 采样对象

2.2.2 采样时间与方法

2.2.3 样品处理

2.3 水体中理化因子及有害金属的检测材料与方法

2.4 双壳贝类中有害金属的测定

2.5 水体中及双壳贝类中藻类的检测方法

2.5.1 硅藻藻种的鉴定

2.5.2 浮游植物种群分析方法

2.5.3 样品的观察与拍照

2.5.4 功能群的划分

2.5.5 主要试剂和仪器

2.6 贝类中贝毒素的检测方法

2.7 水体中及贝类中致病菌和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

2.8.数据处理和分析

2.9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福建南部养殖海域水质的检测

3.2 双壳贝类中有害金属及无机砷的检测结果

3.2.1 双壳贝类的采集

3.2.2 双壳贝类中有害金属含量的检测结果

3.3 水体及双壳贝类中藻类的检测结果

3.3.1 三个海域水体中浮游植物组成的季节变化

3.3.2 三个海域水体中浮游植物密度的季节变化

3.3.3 三个海域水体中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

3.3.4 三个海域中藻类组成和细胞密度的对比

3.3.5 不同季节三水域主要浮游硅藻功能群的对比

3.3.6 双壳贝类消化系统中的硅藻种类组成

3.3.7 双壳贝类消化系统中藻类的细胞密度

3.3.8 双壳贝类中优势种组成及密度

3.4 双壳贝类中贝毒素的检测结果

3.5 水体和双壳贝类中致病菌的检测结果

3.6 副溶血性弧菌的微生物风险定量评估

3.6.1 翡翠贻贝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

3.6.2 从采样点到开始检测的过程中翡翠贻贝副溶血弧菌生长情况预测

3.6.3 在零售终端预测值与实际检测值的对比情况

3.6.4 消费模拟

第四章 讨论

4.1 双壳贝类养殖区主要浮游硅藻功能群组成

4.2 养殖海域环境因子对双壳贝类食用安全的影响

4.3 副溶血弧菌数量同温度之间的关系

4.4 食用翡翠贻贝所导致的风险

4.5 不确定性分析

4.6 敏感性分析

4.7 防控措施

4.8 关于此次模拟研究

第五章 创新点与展望

5.1 本实验的创新点

5.2 展望

附录: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贝类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贝类味道鲜美以及较高的营养价值成为大众化喜爱的海鲜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向城市发展,向海洋排放的废弃物日益增多,使部分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贝类食用安全问题突出。贝类——尤其是双壳贝类食用安全问题成了各级政府及有识之士关注和重视的热点问题。为此需要对贝类食用安全风险因素开展全面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贝类食用安全与其生长的海域水质密切相关,特别是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然而,在中国,除文蛤、杂色蛤、牡蛎和毛蚶外,对于双壳贝类污染致病菌的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研究资料和数据均较缺乏。 本研究通过对福建南部海域——东山养殖海域的水体理化因子、浮游植物以及水体和双壳贝类中的有害金属、贝毒素及致病微生物的采样和检测分析,研究养殖海域和贝类中的浮游植物种类、种群结构及季节变化,及影响贝类生长和富集的主要因素,总结这些环境因子对贝类安全的影响,同时对影响贝类安全的各种因子进行风险识别。另一方面,对污染福建沿海常见的双壳贝类——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及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实施定量风险评估,为消费者安全食用翡翠贻贝提供科学指导,为政府监管部门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提供相关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福建南部海域——三个水域(西埔湾内,西埔湾外和五屿)中四种主要双壳贝类(牡蛎、杂色蛤、翡翠贻贝和扇贝)及水体的检测表明,三个海域的水质中五屿的水质最好,西埔湾外其次,西埔湾内相对较差。水体中有害金属的影响中,镉和铅在四种贝类中都有检出超标。其中检出铅超标(大于0.1 mg/kg)主要发生在10月(秋季),;而镉全年都有检出(大于0.1 mg/kg);砷和汞都未检出超标。水体中和所有的双壳贝类中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他致病微生物未检出。 2、对四种贝类(牡蛎、杂色蛤、翡翠贻贝和扇贝)中主要贝毒素(天然毒素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腹泻性贝类毒素(DSP))检测结果表明,所检测的贝类中均未检测到这两种贝毒素的存在。 3、经过风险识别发现,在研究的养殖海域中,对双壳贝类食用安全风险最大的因子是有害金属镉与铅,微生物因子是副溶血性弧菌,其他因子不是重要风险因子。 4、三个海域水体中,秋季浮游植物物种数最高,达131种,春季、夏季次之,冬季最少。并且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中硅藻占绝对优势,硅藻的种类占浮游植物总种类的83.12-96.67%。其中,骨条藻(Skeletonema spp.)是四个季度的优势种,每个季度均达到105 cells/L,表明骨条藻在这三个采样海域全年都存在并且是组成此海域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四个季度的浮游植物密度高值出现在夏季,这是因为夏季出现了蓝藻—颤藻的密度高值(108 cell/L)。硅藻在春、夏、秋三个季度都达到105 cell/L,冬季的细胞密度为104 cells/L。甲藻细胞密度最高值出现在夏季(104 cell/L),达到104 cells/L,其余三个季度细胞密度都较低,甚至未检出。硅藻细胞密度的稳定表明,采样的三个双壳贝类养殖区的生态环境较为稳定,没有发生硅藻甲藻演替的情况。并且调查期间没有发生赤潮。 5、通过对三个海域两个季节(2012年10月和2013年1月)硅藻功能群的划分,分为赤潮藻、饵料藻和其他藻,赤潮藻占全部硅藻种类的比例为60%以上,最高达90.7%,饵料藻所占全部定种硅藻比例为49.2-88.5%,其他藻所占全部定种硅藻比例为3.1-20.4%。 6、贝类消化道饵料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3个海域养殖的贝类种类不同,所以采集的贝类种类也不相同。总体上看出,在三个海域中贝类体内,硅藻种类最多,占绝对优势地位。说明硅藻是双壳贝类的主要饵料。其中,硅藻种类最多出现在秋季的五屿,高达50种。而贝类消化道中密度最高的藻种为颤藻,春季时高达105cells/个贝类。 7、通过研究翡翠贻贝中副溶血弧菌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将零售点预测的翡翠贻贝中副溶血弧菌的概率密度与消费情况、剂量-反应曲线相结合,通过蒙特卡洛模拟,预测每餐生食翡翠贻贝可能引发疾病的风险及最低的风险阙值,即每年、每人因消费生翡翠贻贝而导致疾病的可能平均值被估计为1.55E-8,那么平均每餐患病的风险为5.32E-8(大约每年每53,200,000人中有1人得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