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研究——以闽南地区为例
【6h】

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研究——以闽南地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理论和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

2.2 现有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3章 乡村旅游地乡村性测评体系构建

3.1 乡村性指数模型组成结构

3.2 乡村旅游地乡村性指数模型构建即评价标准设计

3.3 乡村性测评体系的构建

第4章 案例研究——闽南地区乡村旅游地乡村性

4.1 闽南地区乡村旅游地概况分析

4.2 闽南三个典型乡村旅游地案例

4.3 调研访谈过程及乡村性测评研究

4.4 闽南三个典型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评价及分析

第5章 基于乡村性内涵的乡村旅游地发展建议

5.1 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内涵挖掘

5.2 基于乡村性内涵的乡村旅游地发展方向的建议

第6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专家评分表

附录B 闽南地区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研究问卷

附录C 闽南地区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研究访谈大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大众在心理、精神层面上的追求也有所提升。旅游作为现代社会中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逐渐成为大多数居民进行消费安排时相当重视的部分,大众旅游时代就此拉开帷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一方面为乡村旅游地原有产业注入活力,一方面也肩负着带动新农村经济建设以及旅游业发展模式转型的重任,逐渐成为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探究,更一度成为学术研究热点。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地的独特优势、乡村旅游模式中的核心特征元素,详细挖掘乡村性本质内涵、做好乡村性评价模型及乡村性评价体系构建,可以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基础上,深入了解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价值显现;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不同认知,以可持续动态发展观进行综合梳理,尝试对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概念与内涵做出全新界定和诠释。本文依据城乡统筹建设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体验经济等相关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比较与归纳分析、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层次分析、市调研与数理统计等科学方法,从乡村地域环境、乡村意象、在地居民参与、乡村原真文化、可持续发展等不同方面建立起乡村性评价模型,并合理运用专家打分法有效的构建了乡村性评价体系;本文结合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区三处不同乡村旅游地进行案例研究,分别进行相关乡村性指标测评,进而深入了解闽南地区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强弱发展趋势,进而对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进行总体分析。在获悉乡村旅游地乡村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后,文章再次深入剖析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实质内涵,并以突显乡村原真性特征为核心,从不同角度综合归纳了未来乡村旅游地发展规划的策略。
  最后,基于乡村性内涵,从坚持本土化与乡村性结合、将乡村性和当地文化原真性有效融合、乡村性保护、政策扶持、挖掘在地乡村旅游独有特征等方面提出了系列有效的建议:旅游地政府及经营者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一方面挖掘当地乡土特色,丰富乡村旅游产业链,另一方面,应大力保护当地独特的原生文化和原生态景观,提升游客的乡村旅游体验,完善乡村旅游的服务设施,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其他产业整体协调发展;政府和经营者应从保护乡村原真性出发,适度开发利用当地传统民俗文化,将其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服务中;在乡村性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和谐统一;政府应抓住城乡一体化契机,在保留乡村旅游地乡村性同时对乡村旅游地进行科学系统的统筹,综合发挥城乡不同优势,为乡村旅游地发展做长远规划;政府及经营者应挖掘在地乡村旅游独有特征,推动体验式乡村旅游发展。文章尝试借助对闽南地区的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研究,为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以期启发乡村旅游地政府、经营者在开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注重乡村性保护和传承,推广和实施健康的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