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福建地区人群弱D表现型分子机制研究
【6h】

福建地区人群弱D表现型分子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 文 缩 略 词 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 主要设备与试剂

三、方法

结果

一、血型血清学试验

二、PCR-SSP基因分型

三、 RHD杂合性试验鉴定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 考 文 献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福建地区人群弱D表现型个体的分布频率及分子机制。
  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从共279890名献血者人群及患者中筛检弱D表现型(包括弱D和部分D)个体,对其进行RhC、c、E、e抗原表型的检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检测其RHD基因和RHCE基因,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弱D表现型、DEL表型RHD合子型。
  结果
  1.福建地区人群中弱D表现型分布频率为0.0114%。
  2.血清学试验证实为弱D表现型的32例个体中,弱D20型2例,为RHD520G>A,导致V173V;弱DRHD(R113R)3例,为RHD341G>A,导致R113R;弱D15型2例,为RHD845G>A,导致G282D;弱DRHD(L320L)3例,为RHD960G>A,导致L320L;弱DRHD(N340I)1例,为RHD1022T>A,导致N340I;弱DRHD(F214L)1例,为RHD640C>T,导致F214L;弱DRHD(K409K)为1例,为RHD1227G>A,导致K409K;Dva1例,分别为RHD667T>G、RHD697G>C,导致V222F、Q232E;DⅣⅢ型为2例,为RHD-CE(3~6)-D融合基因,导致多氨基酸替代;其余16例未见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变异。
  3.RhC、c、E、e抗原检测其中Ccee占18例(56.25%),CcEe4例(12.5%),CCEe4例(12.5%),ccEe3例(9.375%),其它3例(9.375%),其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与血清学检测结果一致。
  4.RHD杂合性试验显示20例(62.5%)标本为纯合型RHD+/RHD+,其余12例(37.5%)为杂合型RHD+/RHD-。
  结论
  福建地区人群中弱D表现型分布频率为0.0114%,与我国华北地区汉族人群的频率相近,这说明汉族人群弱D表现型分布频率比白种人群、黑种人群低很多。福建地区弱D表现型的分布特征多样化,分别为弱D20型、弱DRHD(R113R)、弱D15型、弱DRHD(L320L)、弱DRHD(N340I)、弱DRHD(F214L)、弱DRHD(K409K)、Dva、DⅣⅢ型等9种表型,各表型都不占绝对优势,分布较为分散。32例弱D表现型福建地区汉族人群中,共发现12例为RHD/RHd杂合子,占37.5%,与国内已有报道的我国华北地区、四川地区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可能由于人群地理分布差异与遗传背景不同。16例弱D表现型的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RHD序列相同,未见异常,其占所有弱D表现型的50%。提示仅对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测定还不能完全解释弱D表现型的分子机制。加强弱D表现型分子机制研究,明确其分子遗传学背景、抗-D发生情况,从而制定出针对个体的输血策略以及对弱D表现型孕妇进行围生期胎-母免疫防护,进行抗-D免疫预防,对临床安全、科学、合理用血以及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都有重要临床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