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鼻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骨角度变化的CT分析
【6h】

鼻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骨角度变化的CT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鼻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骨角度变化的CT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 鼻中隔偏曲组

1.1.2 鼻中隔无偏曲组

1.1.3 手术组

1.2 影像检查技术及方法

1.3 测量方法

1.4 诊断

1.4.1 鼻中隔偏曲程度诊断标准

1.4.2 鼻中隔偏曲组的鼻中隔偏曲程度分布情况

1.5 手术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下鼻甲结构测量结果与分析

2.1.1 鼻中隔无偏曲组的鼻中隔左右侧下鼻甲骨角度测量结果与分析

2.1.2 鼻中隔偏曲组的偏曲对侧下鼻甲骨角度与偏曲同侧下鼻甲骨角度测量结果与分析

2.1.3 鼻中隔偏曲组的偏曲对侧下鼻甲面积与偏曲同侧下鼻甲面积测量结果与

2.1.4 鼻中隔偏曲组的偏曲同侧下鼻甲骨角度与鼻中隔无偏曲组的鼻中隔右侧下鼻甲骨角度测量结果与分析

2.1.5 鼻中隔偏曲组的偏曲对侧下鼻甲骨角度与鼻中隔无偏曲组的鼻中隔右侧下鼻甲骨角度测量结果与分析

2.2 手术组下鼻甲结构测量结果与分析

2.2.1 下鼻甲压榨骨折外移术疗效标准【7】

2.2.2 下鼻甲压榨骨折外移术的疗效与分析

2.2.3 手术组下鼻甲压榨骨折外移术后的下鼻甲结构改变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下鼻甲结构与功能

3.2 鼻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结构改变与机理探讨

3.2.1 鼻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肥大

3.2.2 鼻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肥大机理探讨

3.2.3 鼻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骨角度改变

3.2.4 鼻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骨角度变大机理探讨

3.3 下鼻甲手术方式的探讨

3.3.1 手术适应证的探讨

3.3.2 手术方式选择的探讨

3.4 研究方法分析

3.4.1下鼻甲研究部位选择

3.4.1 下鼻甲测量问题

3.4.3下鼻甲骨内移测量方法选择问题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展开▼

摘要

目的:利用鼻窦冠状位CT对鼻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骨角度变化进行观察分析,期望能为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120例鼻窦冠状位CT为研究材料,分为3组,其中鼻中隔偏曲组42例、鼻中隔无偏曲组49例、手术组29例。选下鼻甲中前部的3个CT层面,在CT片上直接勾画双侧下鼻甲骨角度及面积,计算机自动生成测量数值,再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①鼻中隔偏曲组偏曲对侧下鼻甲骨角度65.063±11.238°,偏曲同侧下鼻甲骨角度52.191±9.571°,二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中隔偏曲组偏曲对侧下鼻甲面积1.340±0.396cm2,偏曲同侧下鼻甲面积0.725±0.494cm2,二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鼻中隔偏曲组偏曲同侧下鼻甲骨角度52.191±9.571°,鼻中隔无偏曲组右侧下鼻甲骨角度56.954±9.522°,二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中隔偏曲组偏曲对侧下鼻甲骨角度65.063±11.238°,鼻中隔无偏曲组右侧下鼻甲骨角度56.954±9.522°,二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手术组术前偏曲对侧下鼻甲骨角度62.329±14.049°,术后下鼻甲骨角度47.868±12.447°,二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偏曲同侧下鼻甲骨角度52.355±11.583°,术后下鼻甲骨角度46.134±0.396°,二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偏曲对侧下鼻甲面积1.278±0.411cm2,术后下鼻甲面积0.882±0.285cm2,二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偏曲同侧下鼻甲面积1.057±0.302cm2,术后下鼻甲面积0.793±0.246cm2,二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鼻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存在肥大的同时还存在下鼻甲骨角度变大,偏曲对侧下鼻甲肥大和角度变大共同影响鼻腔通气功能。鼻中隔偏曲伴对侧下鼻甲肥大患者用下鼻甲压榨骨折外移术能达到下鼻甲减容及缩小下鼻甲骨角度目的,从而改善鼻腔通气功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