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颌窦中鼻道开窗术中定位及安全性评估的CT分析
【6h】

上颌窦中鼻道开窗术中定位及安全性评估的CT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分组

1.3 下鼻甲骨性附着部至眶内下角垂直距离分级

1.4 影像检查技术及方法

1.5 测量方法

1.6 统计学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组间样本年龄、性别差异性分析

2.2 钩突前缘CT定位分析

2.3 上颌窦后囟CT定位分析

2.4 NS组与BS组下鼻甲骨性附着部至眶内下角垂直距离比较

2.5 US组健侧与患侧下鼻甲骨性附着部至眶内下角垂直距离比较。

2.6 钩突第1层面及后囟计数层面下鼻甲骨性附着部到眶内下角的垂直距离比较。

2.6 下鼻甲骨性附着部到眶内下角的垂直距离分级与分布情况

3.讨论

3.1上颌窦自然开口解剖

3.2 常用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术式的选择及优缺点

3.3 从安全角度评估并选择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式

3.4 鼻窦冠状位CT的价值

3.5 以下鼻甲为标志初步定位钩突前缘、后囟

4.结论

5、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上颌窦的解剖及其病变的治疗术式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鼻窦冠状位 CT相关数据信息,术前初步判断钩突前缘和后囟的解剖位置,评估经钩突入路和经后囟入路上颌窦中鼻道开窗术两种术式的手术安全性并比较,期望能为上颌窦中鼻道开窗术术式的选择和术中定位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方法:将80例鼻窦冠状位CT图像分为双侧鼻窦正常组(NS组),双侧上颌窦慢性炎症组(BS组),单侧上颌窦慢性炎症组(US组)。①记录下鼻甲从前到后在CT上的层数(N)和钩突第1层面及后囟计数层面出现时相对应的下鼻甲层数(N1和N2),用N1/N和N2/N表示钩突前端和后囟的解剖位置。②测量钩突第1层面和后囟计数层面下鼻甲骨性附着部至眶内下角的垂直距离(H1和H2)。③比较NS组与BS组钩突前端和后囟的解剖位置;比较NS组与BS组H1以及H2;比较US组健侧与患侧H1以及H2;比较所有鼻腔H1与H2;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①N1/N平均为0.361±0.052(-x±s),N2/N平均为0.659±0.0737(-x±s)。NS组与BS组钩突前端和后囟的解剖位置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NS组与BS组H1(-x±s,cm)分别为1.074±0.53,1.079±0.47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2分别为1.648±0.31,1.537±0.37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US组健侧H1(-x±s,cm)为1.24±0.499,患侧为1.187±0.484,两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H2(-x±s,cm)为1.567±0.243,患侧为1.525±0.263,两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所有160例鼻腔的H1(-x±s,cm)为1.111±0.5,H2(-x±s,cm)为1.58±0.325,两个层面间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160侧鼻腔 H1分布为:小于0.5cm有13侧(8.13%),0.5~1.0cm有61侧(38.13%),1.0~2.0cm有78侧(48.75%),大于2 cm有8侧(5%);而H2上述分布则为0侧(0%),8侧(5%),137侧(85.63%),15侧(9.38%),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①术前通过冠状位鼻窦CT,以下鼻甲为标志,可初步确定大多数钩突前缘位于下鼻甲前中1/3交界处上方鼻腔外侧壁上,后囟位于下鼻甲中后1/3交界处上方紧靠下鼻甲根部中鼻道鼻腔外侧壁上,上颌窦中鼻道开窗窗口的位置及范围大致位于下鼻甲中1/3正上方的鼻腔外侧壁。②下鼻甲骨性附着部至眶内下角垂直距离与上颌窦慢性炎症无相关性。③总体上经后囟入路的上颌窦中鼻道开窗术损伤眼眶内下角的可能性较钩突入路小。④绝大多数下情况下,钩突入路和后囟入路的手术安全性均高,可根据术者的习惯选择钩突入路或后囟入路行上颌窦中鼻道开窗术。而在少数病例其钩突前缘处下鼻甲骨性附着部至眶内下角垂直距离较小,后囟处较大,钩突入路术式手术安全性相对较低时,建议选择安全性较高的后囟入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